糖原贮积病 Ia

糖原贮积病 Ia(GSD1A) 是由 G6PC 基因( 613742 )中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葡萄糖 6-磷酸酶(G6Pase),位于染色体 17q21。

点位 表型 表型
MIM 编号
遗产 表型
映射键
基因/位点 基因/基因座
MIM 编号
17q21.31 糖原贮积病 Ia 232200 AR 3 G6PC 613742

▼ 说明
------
糖原贮积病 I 型,也称为 von Gierke 病,通常在出生后第一年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症和由糖原积累引起的肝肿大。受影响的个体表现出生长迟缓、青春期延迟、乳酸血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并且在成人中肝腺瘤的发病率高(Lei 等人的总结,1993 年)。

▼ 临床特点
------
伯切尔等人(1987)报道了 2 名女性,年龄分别为 51 岁和 22 ,患有部分 GSD Ia 型,以及一名 54 岁男性患有完全性 GSD Ia 型。完全性Ia型患者自7岁起有不明原因的肝肿大和出血素质,自38岁起有痛风。他有蜘蛛状血管瘤、黄色瘤、痛风石、严重低血糖和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直到他出现肝细胞癌才作出诊断。2 名部分 Ia 型患者对胰高血糖素的血糖反应低或无反应。他们的低血糖症状随着运动而发生,这表明他们无法通过将肝葡萄糖产量增加到一定水平以上来做出反应。在这两种情况下,在引入富含玉米淀粉的多餐后症状消失了,这是一种治疗方法陈等人(1984)。在 2 个 Ia 型 GSD 姐妹中,她们都患有多发性肝腺瘤,其中 1 个在 20 岁时发展为恶性肿瘤。该患者的整个病程中 AFP 水平正常,而妹妹尽管没有恶性病变,但水平升高。

陈等人(1988)发现在他们治疗的 38 名 I 型糖原贮积病患者中,18 名 10 岁以下儿童肾功能正常。20 名老年患者(13 至 47 岁)中有 14 名肾功能紊乱,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许多人还患有高血压、血尿或肌酐清除率改变。这 14 名患者中有 6 名发生进行性肾功能不全,导致 3 名因肾功能衰竭死亡。在出现蛋白尿时,7 名患者的肌酐清除率增加。在平均 10 年的蛋白尿后进行的肾活检显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在对 11 名患者的研究中,Restaino 等人(1993)发现 5 人患有肾结石、肾钙质沉着症或两者都有,5 人患有高钙尿症。所有 9 名接受测试的人都有酸排泄受损的证据。雷斯坦诺等人(1993)将这些发现解释为表明存在不完全形式的远端肾小管酸中毒,这可能是高钙尿症和肾钙质沉着症的原因。

小原等人(1993)描述了 2 名 I 型糖原贮积病成年患者的肾脏组织学,一名 37 岁女性和一名 28 岁男性。

Smit(1993)对来自 5 个不同欧洲中心的 41 名 10 岁以上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19 人的身高低于第三个百分位数。6 人仍报告低血糖症。40 人中有 39 人存在肝肿大,其中至少 11 人出现肝肿大。39 名患者中有 11 名检测到腺瘤。38 名患者中有 31 名血液胆固醇浓度升高;34 名患者中有 29 名血液甘油三酯升高。35 名患者中有 19 名血尿酸浓度升高,其中 12 名正在接受别嘌呤醇治疗。

Ullrich 和 Smit(1993)回顾了在研讨会上讨论的 I 型 GSD 的临床方面。个别病例报告了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相关的胰腺炎。未观察到妊娠后肝腺瘤的进展。一位女性患者通过手术成功切除了一个巨大的腺瘤。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升高的肾脏超滤机制尚不清楚。它已在 1 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现。

肝腺瘤常存在于 GSD I( Howell et al., 1976 ) 并可能发生恶性转化( Zangeneh et al., 1969 )。史蒂文森等人(1984)描述了一名患有 GSD I 的 29 岁男性发生肝细胞癌,该男性在 2 年前被确认患有多发性肝腺瘤。他在童年和青春期相对无症状。他的成长落后于同龄人,青春期推迟到 17 岁。然而,他在高中时就活跃于竞技体育,27 岁时被征召入伍。Ito 等人(1987)描述了患有 GSD I 和肝母细胞瘤的同胞。

Bianchi(1993)在 GSD I 中发现了 50 例已发表的肝细胞腺瘤病例和 10 例肝细胞癌病例。

Reitsma-Bierens(1993)指出成年患者可能患有慢性肾病。痛风、肾病和肾结石并不是唯一的并发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无声”超滤后,肾损害会出现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这些患者的活检显示局灶性肾小球硬化。

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项多中心研究中,Talente 等人(1994)回顾了 37 名 Ia 型 GSD 患者、5 名 GSD Ib 型患者(GSD1B; 232220 ) 和 9 名 GSD III 型患者(GSD3; 232400 ) 的数据,这些患者的年龄均为 18 岁或以上。在 GSD Ia 型患者中,问题包括身材矮小(90%)、肝肿大(100%)、肝腺瘤(75%)、贫血(81%)、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67%)、肾钙化(65%) 、骨质减少或骨折,或两者兼有(27%),碱性磷酸酶(61%) 和 γ-谷氨酰转移酶(93%) 活性增加,血清胆固醇(76%) 和甘油三酯(100%) 水平增加。89% 存在高尿酸血症。人才等(1994) 建议对高尿酸血症和肾盂肾炎进行治疗,以防止肾钙质沉着症和额外的肾损害。

Pizzo(1980)和Furukawa 等人(1990)描述了与 GSD I 相关的血管收缩性肺动脉高压。两名患者在第二个十年都出现了肺动脉高压。古川等人(1990)提出这种罕见的并发症,如果不是巧合,可能是由于肺血管床对无法被受损肝脏清除或灭活的循环物质的反应,或者是由于呼吸异常引起的夜间氧饱和度下降睡眠期间。

Michels 和 Beaudet(1980)以及Kikuchi 等人(1991)等报道了慢性胰腺炎是这种疾病的高脂血症的并发症。

瑞安等人(1994)描述了一名患有 GSD Ia 型的中国女性连续 3 次怀孕。诊断是在儿童时期做出的。10岁时出现肝肿大、肾肿大、贫血、空腹低血糖、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频繁鼻衄、出血时间延长。开放式肝活检显示仅有痕量的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正常微粒体活性的 1% 至 2%)。她开始采用频繁的日间喂养方案,为生长和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然而,青春期延迟,在 14 岁时初潮。当她 23 岁时,注意到 2 个与肝腺瘤一致的肝脏肿块。通过夜间鼻胃饲喂 Polycose(来自玉米淀粉受控水解的葡萄糖聚合物)以 90 克/8 小时增加饮食。这导致总肝脏大小的减少,但没有减少腺瘤的大小。患者在 29 岁时第一次怀孕,在妊娠 33 周 5 天时意外胎儿死亡。在尸检中,胎儿没有可以解释死因的严重异常。母亲未识别的低血糖事件被认为是可能的。分别在第 33 周和第 34 周后在医院监测了两次随后的妊娠。在第二次怀孕时,在 35 周 4 天时剖宫产了一个女孩。35 周 2 天时再次剖宫产第三次怀孕并分娩了一个男孩。两个婴儿都很健康,似乎没有受到冯吉尔克病的影响。妊娠期间肝腺瘤未增大。在妊娠 33 周 5 天时意外胎儿死亡。在尸检中,胎儿没有可以解释死因的严重异常。母亲未识别的低血糖事件被认为是可能的。分别在第 33 周和第 34 周后在医院监测了两次随后的妊娠。在第二次怀孕时,在 35 周 4 天时剖宫产了一个女孩。35 周 2 天时再次剖宫产第三次怀孕并分娩了一个男孩。两个婴儿都很健康,似乎没有受到冯吉尔克病的影响。妊娠期间肝腺瘤未增大。在妊娠 33 周 5 天时意外胎儿死亡。在尸检中,胎儿没有可以解释死因的严重异常。母亲未识别的低血糖事件被认为是可能的。分别在第 33 周和第 34 周后在医院监测了两次随后的妊娠。在第二次怀孕时,在 35 周 4 天时剖宫产了一个女孩。35 周 2 天时再次剖宫产第三次怀孕并分娩了一个男孩。两个婴儿都很健康,似乎没有受到冯吉尔克病的影响。妊娠期间肝腺瘤未增大。母亲未识别的低血糖事件被认为是可能的。分别在第 33 周和第 34 周后在医院监测了两次随后的妊娠。在第二次怀孕时,在 35 周 4 天时剖宫产了一个女孩。35 周 2 天时再次剖宫产第三次怀孕并分娩了一个男孩。两个婴儿都很健康,似乎没有受到冯吉尔克病的影响。妊娠期间肝腺瘤未增大。母亲未识别的低血糖事件被认为是可能的。分别在第 33 周和第 34 周后在医院监测了两次随后的妊娠。在第二次怀孕时,在 35 周 4 天时剖宫产了一个女孩。35 周 2 天时再次剖宫产第三次怀孕并分娩了一个男孩。两个婴儿都很健康,似乎没有受到冯吉尔克病的影响。妊娠期间肝腺瘤未增大。35 周 2 天时再次剖宫产第三次怀孕并分娩了一个男孩。两个婴儿都很健康,似乎没有受到冯吉尔克病的影响。妊娠期间肝腺瘤未增大。35 周 2 天时再次剖宫产第三次怀孕并分娩了一个男孩。两个婴儿都很健康,似乎没有受到冯吉尔克病的影响。妊娠期间肝腺瘤未增大。

王等人(2012)报告了来自 202 名受试者(163 名患有 GSDIa 和 39 名患有 GSDIb)的血液学数据和铁研究。贫血定义为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年龄和性别的第 5 个百分位;严重贫血定义为血红蛋白低于 10 g/dl。在 GSDIa 中,163 名患者中有 68 名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出现贫血。青春期前患者往往因缺铁而出现轻度贫血,但慢性病性贫血在成人中占主导地位。163 名患者中有 8 名存在严重贫血,其中 75% 患有肝腺瘤。所有 10 名接受肝脏病变切除术的受试者的贫血均得到改善或消退。72% 的 GSDIb 患者存在贫血,39 名患者中有 16 名出现严重贫血。GSDIb 患者的贫血与糖原贮积病小肠结肠炎的恶化有关,王等人(2012)得出结论,尽管 GSDIa 和 GSDIb 都存在贫血,但它们的病理生理学似乎不同。GSDIa 中的严重贫血可能由肝腺瘤引起,而 GSDIb 中的贫血可能由小肠结肠炎引起。

米纳里奇等人(2012)研究了 GSDIa 和 Ib 患者的骨矿物质密度。在 GSDIa 中,42 名患者中有 23 名(55%) 具有低骨密度,这往往与其他疾病并发症(p = 0.02) 和较低的平均血清 25-羟基维生素 D 浓度(p = 0.03) 相关。在 GSDIb 患者中,12 人中有 8 人(66.7%) 具有低骨密度。米纳里奇等人(2012)没有检测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持续时间、平均甘油三酯水平、红细胞沉降率或 25-羟基维生素 D 浓度的关联,并且没有证据表明皮质类固醇治疗与较低的骨矿物质密度有关。

▼ 生化特征
------
在糖原贮积病 Ia 型患者中,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显着升高,而磷脂和胆固醇水平仅适度升高。此外,VLDL 和 LDL 脂蛋白分数都升高。尽管有这些异常,但在此类患者中内皮血管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似乎很少见。特里奥什等人(2000)研究了 apoE( 107741) 糖原贮积病 Ia 型患者的多态性(40 名患者)和血清浓度(20 名患者)。每个等位基因在 apoE 位点的分布与一般人群中报道的相似,而 GSD Ia 患者的血清 apoE 浓度升高。在 65 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中,平均 apoE 浓度为 10.35 +/- 3.80 mg/dL,而 4.08 +/- 1.23 mg/dL。特里奥什等人(2000)假设血清中升高的 apoE 水平可能在平衡与 GSD Ia 患者的脂质特征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里奥什等人(2000)建议增加的肝脏合成是 apoE 水平增加的可能病因。

▼ 诊断
------
Seydewitz 和 Matern(2000)在对 40 名 GSD Ia 患者的研究中实现了 100% 的突变检测率。他们在 G6PC 基因中发现了 5 个新的突变。作者认为,在诊断 GSD Ia 时,分子遗传学分析是一种可靠且方便的替代新鲜肝活检标本中酶分析的方法。

马尔科隆戈等人(1998)使用光散射方法研究了 6-磷酸葡萄糖(G6P)、葡萄糖和正磷酸盐进入肝微粒体的转运,这些微粒体是从 6 名患有各种 GSD I 亚型的患者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发现 G6P、葡萄糖和磷酸盐都可以穿过 4 例 Ia 型 GSD 的微粒体膜。相比之下,G6P 和磷酸盐的肝微粒体转运分别在 GSD Ib( 232220 ) 和 Ic( 232240 ) 患者中存在缺陷。马尔科隆戈等人(1998)指出,这些结果支持了 GSD I 中涉及多种蛋白质(和基因)。 由于光散射法获得的结果与微粒体葡萄糖-6-磷酸酶系统的常规动力学分析一致,马尔科隆戈等人(1998)建议该技术可用于直接诊断 Ib 和 Ic 型 GSD。

产前诊断

曲等人(1996)通过在德系犹太人家庭中的绒毛膜绒毛取样进行产前诊断,该家庭的前一个孩子是纯等位基因,父母双方都是G6PC 基因中R83C 突变( 613742.0002 ) 的杂合子。分子分析显示胎儿不受影响。

▼ 临床管理
------
Emmett 和 Narins(1978)发现肾移植没有改善。然而,塞尔比等人(1993)报道了一名患有 GSD I 的 16.5 岁女孩的原位肝移植治疗成功。

陈等人(1984)介绍了用生玉米淀粉饮食代替连续夜间输注作为抵消低血糖的措施的经验,低血糖是该疾病主要表现的发病机制中的共同点。对于胰腺活动水平较低的婴儿,该疗法无效。

陈等人(1990)发现在接受饮食治疗的患者中,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的指标有所改善,例如全胃肠外营养、夜间鼻胃输注葡萄糖或频繁口服生玉米淀粉。使用的指标是尿中氨基酸、磷酸盐和β-2-微球蛋白的排泄量(109700)。

在 14 名年龄在 4 至 16 岁之间的 GSD Ia 和 GSD Ib 儿童中,Lee 等人(1996)发现,使用未煮过的玉米淀粉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血糖,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仅为 4.25 小时(范围 2.5 至 6)。

Rennert 和 Mukhopadhyay(1968)首次描述了二氮嗪在 Ia 型 GSD 患者中的使用,以改善葡萄糖稳态。由于皮疹而放弃治疗,后来被遗忘。Nuoffer 等人不知道这一早期观察结果(1997) 分别用低剂量二氮嗪(每天 3 至 4.8 毫克/千克)治疗了 2 名最初患有 GSD Ia 型和身材矮小的青春期前女孩,治疗时间分别为 7 年和 4 年。两者都显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追赶式增长。这似乎是由于餐后正常血糖的延长和药物对空腹乳酸酸中毒的减少。诺佛等人(1997)推测血乳酸酸中毒是这种疾病生长迟缓的主要原因。二氮嗪的作用方式似乎与 K(+)-ATP 通道激活有关。由此产生的膜超极化减少了胰岛素的释放。该药在饭前和睡前服用。

Faivre 等人(1999)报道了 3 名 GSD Ia 患者,其中 3 名害怕恶变的患者因多发性肝腺瘤而在 15、17 和 23 岁时进行肝移植,最年轻的患者代谢平衡差和严重生长迟缓. 所有患者的肾功能均正常。在移植后的 6 到 8 年期间,生活质量最初得到了极大改善,之前没有任何饮食限制,而且身高显着增加。然而,长期并发症包括 1 名患者的慢性丙型肝炎、另一名患者的痛风发作和第三名患者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伴进行性肾功能不全。该经验表明肝移植不能预防与 GSD Ia 相关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温斯坦等人(2001)研究了 15 名 Ia 型糖原贮积病患者,发现年龄和柠檬酸盐排泄之间存在很强的负指数关系。尿柠檬酸盐排泄与代谢控制标志物无关。15 名患者中有 9 名发生高钙尿症,并且还与年龄呈负相关。温斯坦等人(2001)得出的结论是,代谢代偿的 GSD Ia 患者会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而恶化的低柠檬酸尿症。低柠檬酸盐排泄和高钙尿症的组合似乎在肾钙质沉着症和肾结石的发病机制中很重要。温斯坦等人(2001) 建议补充柠檬酸盐可能有益于预防或改善肾钙质沉着症和 GSD Ia 中尿路结石的发展。

Wierzbicki 等(2001)使用外源标记方法研究了 GSD Ia 中的 apoB 转换,该方法来自与已建立的 GSD Ia 的亲属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 VLDL 的肝脏分泌正常,但 VLDL 的分解代谢不足,可能是由于缺乏脂蛋白脂肪酶活性。中密度脂蛋白(IDL)的产生率略有增加,但低密度脂蛋白的周转率正常。Wierzbicki 等(2001)建议,除了玉米淀粉饮食和脂肪限制外,GSD Ia 中严重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治疗可能涉及激活脂蛋白脂肪酶并可能增强 IDL 清除的贝特类,而不是主要抑制肝功能的 omega-3 脂肪酸。 VLDL 的分泌。

卢梭-内普顿等人(2018)使用 Glycosade 代替生玉米淀粉来管理 9 名 GSD1A 成人的隔夜禁食,发现平均禁食持续时间从 4 小时增加到 8 小时,没有低血糖事件。他们还发现,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问卷评估的睡眠质量显着改善,而睡眠日记、活动记录或生活质量评估未检测到任何变化。

▼ 遗传
------
糖原贮积病 Ia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Lei 等,1993)。

▼ 群体遗传学
------
雷等人(1993)指出糖原贮积病 Ia 的发病率为 100,000 至 300,000 分之一。

埃克斯坦等人(2004)发现,德系犹太人中 GSD Ia 的患病率为 20,000 分之一,是一般白人人群的 5 倍。

▼ 分子遗传学
------
在 2 名糖原贮积病 Ia 患者中,Lei 等人(1993)分别在 G6PC 基因( 613742.0001 - 613742.0003 ) 中鉴定了纯合和复合杂合突变。

雷等人(1995)使用 SSCP 分析和 DNA 测序来表征 70 名无关患者的 G6PC 基因,这些患者经酶学确诊为 Ia 型 GSD,并在除 17 个等位基因(88%) 之外的所有患者中检测到突变。他们发现了 16 种突变,这些突变通过表达显示可以消除或大大降低 G6Pase 的活性,因此是导致临床疾病的原因。R83C( 613742.0002 ) 和 Q347X( 613742.0004 ) 是在白种人中发现的最普遍的突变;130X( 613742.0001 ) 和 R83C 在西班牙裔人群中最为普遍;R83H在中文中最为普遍。Q347X 突变仅在白种人中发现,130X 突变仅在西班牙裔患者中发现。

一种形式的 GDS Ia,命名为 GSD IaSP 并由Burchell 和 Waddell(1990)在 1 名患者中描述,被认为是由 21-kD 稳定蛋白 SP 的缺陷引起的,SP 是基于其稳定蛋白的能力而纯化的。 G6Pase 体外催化单元。雷等人(1995)证明了 G6PC 基因的外显子 2 中的突变,该突变将 IaSP 型患者的两个等位基因中密码子 83 处的 arg 转化为 cys(R83C)。R83C 突变( 613742.0002 ) 也在 1 例 GSD Ia 型患者中以纯合形式和杂合形式出现,表明所谓的 IaSP 型是对 GSD Ia 型的错误分类。

梶原等人(1995)在来自日本 Ia 型 GSD 患者( 613742.0005 )的肝脏的 G6PC cDNA 的外显子 5(727G-T) 中发现了剪接突变。另外 8 个无关的日本家庭共有 9 名受影响的个体被发现具有相同的突变,因此占日本 GSD Ia 患者和携带者的 91%。

Chevalier-Porst 等(1996)对 24 名法国 GSD Ia 型患者的两个等位基因进行了测序;发现了 14 种不同的突变,从而可以鉴定所有患者的完整基因型。其中包括 9 个新突变。五个突变,Q347X、R83C、D38V( 613742.0006 )、G188R( 613742.0012 ) 和 158Cdel,占突变等位基因的 75%。

帕瓦里等人(1997)报道了 12 名来自不同家族的以色列 GSD Ia 患者的生化和临床特征以及突变分析,这些患者代表了以色列大多数 GSD Ia 患者。所有 9 名犹太患者以及一名穆斯林阿拉伯患者都被发现具有 R83C 突变( 613742.0002 )。两名穆斯林阿拉伯患者具有 val166-to-gly(V166G) 突变( 613742.0014 ),这在其他人群中未发现。

阿卡沼等人(2000)在 51 名不相关的日本 GSD Ia 患者的所有等位基因中鉴定了 G6PC 突变。共鉴定出7个突变,包括3个新突变。最普遍的突变 727G-T 占 102 个突变等位基因中的 88 个,在外显子 5 内产生了一个异常的 3 引物剪接位点。 作者证明异位转录的 G6Pase mRNA 可以在淋巴母细胞中检测到,并可用于表征影响mRNA剪接的突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无创分子诊断可能最终取代传统的酶学诊断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对日本患者进行肝活检。

斯特罗皮亚诺等人(1999)分析了 53 名无关的意大利患者的 G6Pase 基因,并确定了 88 个突变等位基因(82.6%),其中 18 个(17.4%) 仍未确定。最普遍的突变是 R83C(46.2%),其次是 Q347X(20.7%);其他 3 个突变(R295C、D38V 和 G270V)占疾病等位基因的 5.6%。作者建议无创筛查可用于临床怀疑患有 GSD Ia 的意大利患者,特别是来自西西里岛的患者,其中 80% 的突变等位基因中存在 R83C 突变。

在所有 13 名与 GSD Ia 无关的韩国患者中,Ki 等人(2004)鉴定了 G6PC 基因的突变等位基因。确定了 3 个已知突变和 2 个新突变。最常见的突变等位基因是727G-T,存在于26个等位基因中的21个(81%),略低于日本的86个等位基因(92%),但远高于台湾中国人(存在于 44.4% 的等位基因中)。

肝细胞腺瘤是糖原贮积病Ⅰ型常见的长期并发症,部分病例可恶变为肝细胞癌(HCC;见114550)。基什纳尼等人(2009)在 10 个 GSD Ia 相关 HCA 和 7 个普通人群 HCA 病例中进行了全基因组 SNP 分析和靶基因突变检测。在 60% 的 GSD Ia HCA 和 57% 的普通人群 HCA 中检测到染色体畸变。仅在 GSD Ia HCA(3 例)中观察到染色体 6p 的同时增加和 6q 丢失,另外 1 名 GSD I 患者显示亚显微 6q14.1 缺失。具有 6 号染色体畸变的 GSD Ia 腺瘤的大小大于没有变化的腺瘤的大小(p = 0.012)。IGF2R(FCGR2A; 146790) 的表达) 和 LATS1( 603473 ) 6q 处的候选肿瘤抑制基因在 7 个 GSD Ia HCA 检测中的 50% 以上减少。GSD Ia HCA 中没有一个在 HNF1A( 142410 ) 基因中具有双等位基因突变。作者认为,第 6 号染色体的改变可能是 GSD I 和一般人群中肝脏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

评论

Chou 和 Mansfield(1999)回顾了 I 型糖原贮积病的分子遗传学。

▼ 动物模型
------
雷等人(1996)创造了一种 G6Pase 基因敲除小鼠,它模拟了人类 GSD Ia 患者的病理生理学。在基因敲除小鼠中,GTPase 酶活性和葡萄糖-6-P 转运活性均被破坏。通过检查肝脏和肾脏(主要的糖异生组织)中的 G6Pase,他们证明了葡萄糖-6-P 的转运和水解是由紧密耦合的单独蛋白质进行的。他们提出了一种用于 G6Pase 催化的改良转位酶催化单元模型。

使用新生 G6Pase 缺陷小鼠,Sun 等人(2002)证明腺病毒和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组合导致肝脏和肾脏中持续的 G6Pase 表达,并纠正了小鼠 GSD Ia 疾病至少 12 个月。

林等人(2005)报道,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的抑制,大鼠下丘脑葡萄糖水平的主要增加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来降低血糖。葡萄糖的作用需要将其转化为乳酸,然后刺激丙酮酸代谢,从而激活 ATP 敏感的钾通道。

▼ 历史
------
Cori 和 Cori(1952) 对I 型糖原贮积病中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的证明通常被认为是在遗传性疾病中发现的第一个特异性酶病。尽管它可能是第一种可以被视为真正的garrodian 先天性代谢错误的疾病,但Gibson(1948)早在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50800 ) 中就发现了酶缺乏症。

Senior 和 Loridan(1968)发现口服甘油对葡萄糖和乳酸水平的影响,以及对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的反应,允许区分几种类型的肝糖原增多症(I、II、III 和 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