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釉质发育不全 1B型

IB 型牙釉质发育不全(AI1B) 是由染色体 4q13上釉蛋白基因(ENAM; 606585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点位 表型 表型
MIM 编号
遗产 表型
映射键
基因/位点 基因/基因座
MIM 编号
4q13.3 牙釉质发育不全,IB型 104500 AD 3 ENAM 606585

▼ 说明
------
牙釉质发育不全 IB 型是牙釉质生物矿化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导致牙釉质发育不全(Brookes 等人的总结,2017 年)。

▼ 临床特点
------
温曼等人(1945)制作了有用的珐琅师

缺陷分为2类:(1)遗传性釉质发育不全,其中釉质坚硬但数量不足,以及(2)遗传性釉质低钙化,其中釉质柔软且钙化不足,但数量和组织学正常(见130900)。

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局部发育不全的釉质发育不全中,发育不全的缺陷是釉质中的一排水平凹坑、线性凹陷或一个大的发育不全区域,与发育不全区域相邻和下方的釉质钙化不足。这些缺陷在涉及牙釉质中间三分之一的牙齿的颊面最为突出。通常不涉及切缘或咬合面(Witkop,1957;Witkop 和 Sauk,1976)。

乔杜里等人(1959)报道了 5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牙釉质发育不良的家族。作者发现很难将这些家庭归类为发育不良或钙化不足。

马尔德等人(2002)描述了来自瑞典北部 Vasterbotten 县的 6 个患有发育不全的釉质发育不全的家庭。牙釉质缺陷包括水平排的凹坑、凹槽或牙釉质中的大的发育不全区域。除了缺陷数量和定位的变化外,表型在家族内部以及家族之间是一致的。

帕夫利克等人(2007)描述了一对患有发育不良 AI 的父子(家庭 1)。儿子呈现白垩色釉质,局部发育不全。父亲有咬合不正和黄色牙釉质,牙冠的颈部有水平凹槽。父子的全景断层扫描显示牙釉质和牙本质半透明性之间的区别很差。儿子的一颗乳磨牙(第 85 颗牙齿)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牙釉质矿化有缺陷,大部分牙釉质表面没有“无棱镜”外层。釉棱柱变形,釉棱柱的边界呈起伏状。牙本质-牙釉质连接处包含结构最少且多孔性最多的牙釉质。

▼ 遗传
------
Backman 和 Holmgren(1988)研究了来自瑞典北部 Vasterbotten 县的 51 个患有釉质发育不全的家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 33 个家族中可能的遗传方式,尽管 X 连锁显性遗传是其中 1 个家族中可能的替代方式。在 6 个家族中发现可能存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见204650和204700) 和 2 个家族的 X 连锁隐性遗传。十名先证者是散发病例。AI 在 72% 的个体中为发育不良形式,在 28% 的个体中为低矿化形式。在 89% 的发育不良型病例和 44% 的低矿化型病例中发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大多数家庭中,该类型在家庭内是一致的;然而,在 3 个家庭中,同时出现了发育不良和矿化不足两种形式。在X连锁遗传的家族中,男性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

赛门等人(2014)报道了在 2 个不相关的土耳其家庭中具有不完全外显率的 AI1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每个家庭内的分离分析显示,具有正常牙釉质或具有极轻微牙釉质表型的个体与受影响的家庭成员具有相同的突变。

▼ 测绘
------
在来自瑞典北部的 3 个家庭中,Forsman 等人分离了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釉质发育不全(1994)发现该疾病与染色体 4q 上标记 D4S392 和 D4S395 之间的 17.6-cM 区域有关。该区域还包含白蛋白基因(ALB;103600),该基因被假设为该疾病的候选基因。卡尔曼等人(1997)构建了该区域的详细标记图,并将他们命名为 AIH2 的基因座定位到与染色体 4q11-q21 相对应的 4-Mb YAC 重叠群。通过研究Karrman等(1997)排除 ALB 作为致病基因。研究的所有 6 个家庭中的受影响成员共享相同的等位基因单倍型,表明所有家庭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突变。

▼ 分子遗传学
------
在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育不良局部釉质发育不全的 3 代家族中,Rajpar 等人(2001)鉴定了在釉蛋白基因( 606585.0001 ) 的外显子 7 之后的剪接供体位点中的 G 到 A 转变。

在来自瑞典北部的 6 个 AI1B 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Mardh 等人(2002)在 ENAM 基因中发现了一个杂合的无义突变( 606585.0002 )。

在一个常染色体显性染色体发育不全的土耳其家族(家族 1)中,Pavlic 等人(2007)在 ENAM 基因( 606585.0003 ) 中发现了一个杂合的 2-bp 插入。

在 4 个患有 AI1B 的英国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Brookes 等人(2017)在 ENAM 基因中发现了杂合错义突变(L31R; 606585.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