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钙尿症,吸收性,1

编码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SAC) 的腺苷酸环化酶 10 基因(ADCY10; 605205 ) 的变异有助于对已对应到 1q23 的吸收性高钙尿形式的易感性。 3-q24(HCA2)。吸收性高钙尿症的位点已被定位到 4q33-qter(HCA1; 607258 )。

▼ 临床特征

科等人(1979)研究了 9 名特发性高钙尿症和复发性草酸钙结石患者的家庭。73名亲属中有26人发现高钙尿症,2个家族连续3代出现,其他4个家族连续2代出现。44 名一级亲属中有 19 名(43%)患有特发性高钙尿症。所有 19 颗都形成了肾结石。19 人中有 9 人是女性。我亲身经历过特发性高钙尿症并伴有结石形成的单卵双胞胎兄弟,他们有几个一级亲属患有高钙尿症肾结石。帕克等人(1981)得出结论,该疾病是一种吸收性高钙尿症。在他们研究的亲属中,3 代中的 12 人以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的模式受到影响。蒂德等人(1985)提出,他们描述为伴有高钙尿症的遗传性低磷性佝偻病( 241530 ) 可能属于遗传性吸收性高钙尿症谱系的一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它是一种与家族性特发性高钙尿症等位基因的疾病。蒂德等人(1987)将来自 1 个贝都因部落的研究证据解释为表明高钙尿症是该疾病的杂合子表现,在纯合子中伴有骨病。比安奇等人(1988)发现高钙尿症患者红细胞膜钙镁ATP酶活性增加,钠钾泵活性增加。在红细胞钠-钾协同转运、钠-锂反向转运或钾含量方面未发现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在 66 名肾结石患者中,Bianchi 等人(1988)发现 24 小时尿钙排泄与红细胞-钙-镁 ATP 酶活性相关。在一项对 30 个健康家庭的研究中,他们发现父母与后代钙镁 ATP 酶和尿钙排泄的平均值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而父母之间在这些指标方面没有显着相关性。布辛斯基和法乌斯(1988)表明大鼠遗传性高钙尿症是由于肠道对膳食钙的过度吸收,而不是由于 1,25(OH)(2)D(3) 的过量产生或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缺陷。Bushinsky 和 ​​Favus(1988)的报告中,大鼠高钙尿症的遗传学并不清楚;他们通过近亲繁殖建立了他们的遗传性高钙尿大鼠群体,正如他们所说,“导致后代中高钙尿症的富集”。

▼ 测绘

里德等人(1999)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研究了 3 个患有严重吸收性高钙尿症的亲属。他们发现这些家族中的HCA表型,以钙的过度吸收和高钙尿为特征,与染色体1q23.3-q24有关。使用标记 D1S318 和 D1S196 以 0.0 的重组频率获得 3.3 的 2 点 lod 分数。非参数多点连锁分析产生了 12.7 的峰值非参数连锁 Zall 分数,p 为 6 x 10-6。对所研究家族中的关键重组体的分析将基因定位在标记 D1S2681(着丝粒)和 D1S2815 之间的 4.3 Mb 区域。

▼ 分子遗传学

里德等人(2002)发现 SAC 基因的突变与吸收性高钙尿症的易感性有关(参见605205​​.0001 - 60520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