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可尼肾小管综合征 3

Fanconi 肾小管综合征 3(FRTS3) 是由染色体 3q27 上的 EHHADH 基因( 607037 ) 中的杂合突变引起的,因此此条目使用了数字符号(#)。据报道有这样一个家庭。

▼ 说明

Fanconi 肾小管综合征 3(FRTS3)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佝偻病、生长障碍、糖尿、全身性氨基酸尿、磷酸尿、代谢性酸中毒和低分子量蛋白尿(Klootwijk 等人总结,2014 年)。

有关范可尼肾小管综合征遗传异质性的一般表型描述和讨论,请参见 FRTS1( 134600 )。

▼ 临床特征

Tolaymat 等人(1992)报道了一个患有范可尼肾综合征的大型非裔美国人家庭,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高磷尿、高钙尿、氨基酸尿、糖尿和蛋白尿。一些患者也有佝偻病的证据,身材矮小和膝内翻。4 代的成员可能受到影响,尽管第一代的受影响成员无法进行研究。确认了 8 名受影响的个体,其中 1 例发生了男性对男性的遗传。并非所有患者都患有完全范可尼综合征;有些人没有骨病。没有患者出现糖尿病或肾功能衰竭。

Klootwijk 等人(2014 年)报告了Tolaymat 等人报告的家庭的后续行动(1992 年)。受影响的个体生长受损和佝偻病、股骨畸形、弯曲的腿和儿童早期的骨密度损失。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为糖尿、全身性氨基酸尿、磷酸尿、代谢性酸中毒和低分子量蛋白尿。尽管有明显的蛋白尿,但肾小球功能正常,没有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受影响的 74 岁女族长肾功能轻度受损,但在 58 岁时肾功能正常。

▼ 遗传

Tolaymat 等人报道的家族中范可尼肾小管综合征的遗传模式(1992)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测绘

通过对具有常染色体显性 Fanconi 肾小管综合征的家族进行全基因组连锁分析,Klootwijk 等人(2014)发现标记 D3S3583 和 D3S2747 之间与染色体 3q27 上的一个区域存在关联(最大多点参数 lod 得分为 3.61)。

▼ 分子遗传学

在常染色体显性 Fanconi 肾小管综合征家族的受影响成员中,最初由Tolaymat 等人报道(1992),Klootwijk 等人(2014)鉴定了 EHHADH 基因中的杂合突变(E3K; 607037.0001)。该突变是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发现的,然后对该区域的候选基因进行桑格测序。将突变转染到几个细胞系中,包括肾近端肾小管细胞系,表明突变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而野生型 EHHADH 仅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转染的肾小管细胞表现出液体跨上皮转移的缺陷,无法在汇合的单层中维持充满液体的圆顶,以及葡萄糖替代物的腔内至基底外侧转移缺陷。这些变化与线粒体呼吸缺陷和 ATP 生成受损有关。突变体 EHHADH 与线粒体 HADHA( 600890 ) 和 HADHB( 143450 ) 共免疫沉淀),这可能会损害线粒体功能。这些发现,再加上 Ehhadh 缺失小鼠缺乏肾功能或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突变型 EHHADH 蛋白的显性负毒性作用一致,而不是单倍体不足。Klootwijk 等人(2014)指出,近端肾小管细胞使用脂肪酸氧化作为主要能量来源,并且肾小管重吸收需要适当的线粒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