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C6-样; ERCC6L

  • PIK1-相互作用的检查点解旋酶; PICH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ERCC6L

细胞遗传学位置:Xq13.1 基因组坐标(GRCh38):X:72,204,664-72,239,026(来自 NCBI)

▼ 克隆与表达

Baumann 等人使用有丝分裂相关激酶 PLK1(602098) 作为蛋白质印迹分析的诱饵,然后进行质谱分析和数据库分析(2007) 克隆了 ERCC6L,他们将其命名为 PICH。 推导的 1,250 个氨基酸蛋白具有 N 端和 C 端四肽重复序列以及一个中心催化结构域。 催化结构域包含一个 DEXH 结构域(包括 Walker A 和 B 基序)和一个 HELICc 结构域,将 ERCC6L 识别为超家族 2 解旋酶的 SNF2(参见 SMARCA2;600014)类 ATP 酶。

徐等人(2005)指出Ercc6l在胚胎小鼠中强烈表达,在胚胎第11至15天表达最高。在胚胎脑、心脏、肾脏、肝脏和肺中检测到丰富的转录本,出生后表达显着下调,在大多数成年器官中未检测到表达。

▼ 基因功能

徐等人(2005) 发现酒精暴露显着降低了胚胎小鼠大脑和心脏中的 Ercc6l 表达,但在胚胎肾脏、肝脏或肺中没有显着降低。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ERCC6L 可能在酒精的致畸作用中发挥作用。

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Baumann 等人(2007)证实PICH直接与PLK1相互作用。 有丝分裂期间,PICH 在 thr1063 上被 CDK1(CDC2;116940) 磷酸化,导致 PLK1 的募集。 从前中期开始,PICH 在着丝粒和内部着丝粒处积累。 它装饰在中期形成的线,然后长度增加并在后期逐渐减少。 PICH 阳性线连接姐妹着丝粒,依赖于张力,对 DNase 敏感,并因粘连蛋白过早丧失(见 606462)或拓扑异构酶 II 抑制(见 126430)而加剧,表明这些线代表拉伸的着丝粒染色质。 PICH 的缺失导致着丝粒中 MAD2(MAD2L1; 601467) 的选择性丢失,并完全废除纺锤体检查点,导致大量染色体错误分离。 鲍曼等人(2007) 得出结论,PICH 是检查点信号传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连锁着丝粒相关 DNA 结合,以监测姐妹着丝粒之间产生的张力。

Hutchins 等人利用 BAC 上的基因标签、蛋白质定位和串联亲和纯化质谱法(2010) 表明 ERCC6L 与 RECQL3(604610)-TOP3A(601243)-RMI1(610404)(RTR) 复合体的亚基在染色体桥上相互作用并共定位。

▼ 测绘

Hartz(2008) 根据 ERCC6L 序列(GenBank AK000112) 与基因组序列(build 36.1) 的比对,将 ERCC6L 基因对应到染色体 Xq13.1。

徐等人(2005) 指出小鼠 Ercc6l 基因对应到染色体 X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