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角化症,X连锁; KFSDX

  • 毛囊角化症 DECALVANS CUM OPHIASI

▼ 描述

毛囊角化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广泛的毛周角化症、头皮、眉毛和睫毛的进行性疤痕性脱发,且多见于男性。畏光、睑缘炎/结膜炎和角膜营养不良是典型的辅助表现。它最常作为 X 连锁特征遗传(Castori 等人,2009 年总结)。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报道(KFSD;612843)。

“cum ophiasi”一词的意思是“患有蛇形症”,即头部周围出现一条或多条蜿蜒的条纹,源自希腊语,意为“蛇”。Decalvans 指的是脱发。

▼ 临床特征

Siemens(1925) 描述了 2 个具有 X 连锁遗传的毛囊角化症 decalvans 家族。根据 Oosterwijk(1992) 的信息,其中 1 个家庭来自巴伐利亚,另一个家庭来自荷兰。西门子应拉梅里斯的邀请亲自调查了荷兰家庭的两名成员,拉梅里斯将病例报告为毛囊鱼鳞病。在访问拉莫里斯两周后,西门子遇到了巴伐利亚家庭的指示病例。Rochat(1906) 报道了 Lameris 家族的眼科特征。Franceschetti 等人也描述了 Sendi(1957) 研究的家庭(1956、1957)。Jonkers(1950) 对 Lameris 亲属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由 Waardenburg 等人复制了谱系(1961)。van Osch 等人对西门子经典系列(1926)进行了进一步的后续研究(1992)。他们对指甲上的高角质层的发现进行了评论。携带者通常皮肤干燥,毛囊角化程度轻微,脚底跟骨区域角化程度轻微。一名女性携带者发现轻度角膜营养不良,无畏光症状。

Herd 和 Benton(1996) 报告了英国第一个患有 KFSD 的家庭。先证者是一名 38 岁的白人男性,他在婴儿期患有畏光、复发性睑缘炎和结膜炎,导致睫毛变形、睑内翻和角膜疤痕。他的眉毛也很不正常。他从9岁开始患上进行性近视,10岁时出现点状角膜炎,20岁时出现视网膜脱离。26岁时,他因头皮进行性脱发而引起皮肤科关注。检查显示头皮毛囊角化过度和毛囊炎,导致疤痕性脱发,躯干出现广泛的毛囊角化小刺。一位曾通过女性亲属与先证者有亲属关系的表亲在 2 岁时被发现患有弯曲湿疹。当时她的头皮和眉毛稀疏,上臂和脸颊外侧有毛周角化症。3岁时,她出现畏光,但未发现眼科异常。尽管如此,明显的畏光、广泛的毛囊角化过度和跟骨角化过度提示 KFSD。对其余的血统进行了调查。第二名患者是家里唯一受到严重影响的女性。类维生素A治疗导致炎症缓解和脱发扩散停止。跟骨角化过度提示KFSD。对其余的血统进行了调查。第二名患者是家里唯一受到严重影响的女性。类维生素A治疗导致炎症缓解和脱发扩散停止。跟骨角化过度提示KFSD。对其余的血统进行了调查。第二名患者是家里唯一受到严重影响的女性。类维生素A治疗导致炎症缓解和脱发扩散停止。

▼ 遗传

大多数患有 KFSD 的家庭表现出 X 连锁遗传(Aten 等,2010)。

▼ 测绘

Oosterwijk 等人的地图(1991, 1992) 通过与 RFLP 标记连锁将 KFSD 基因座对应到 Xp22.2-p21.2。DXS41 在 theta = 0.0 时的最高 lod 得分为 5.70。奥斯特韦克等人(1995) 研究了同一荷兰大家族,其中使用 5 个 DNA 探针和跨越该区域的 14 个 CA 重复多态性将 KFSD 基因座定位到 Xp22.2-p21.2。重组事件分析将该基因定位到 Xp22.2-p22.13 区域,该区域覆盖约 1 Mb。

通过分析 Xp22.2-p22.13 区域中的几个新标记,Oosterwijk 等人(1997) 在大型荷兰谱系中以 1 Mb 间隔确认了候选区域。在一个患有 KFSD 的德国家族中,他们分析了 Xp22.2-p21.2 中的 23 个标记,发现该家族中的 KFSD 基因座很可能位于候选区域之外。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谱系中,要么 X 染色体上有另一个基因座,要么 KFSD 作为具有可变表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

在 Herd 和 Benton(1996) 报道的家庭中,Porteous 等人(1998) 证明了与 Xp22.2-p22.13 区域的联系,但无法缩小 Oosterwijk 等人描述的区域(1997)。

▼ 细胞遗传学

吉梅利等人(2002) 报道了一名剂量敏感型性逆转患者(DSS; 300018) 中存在的 Xp22.12-p21.1 重复的分子特征,该患者是由 DAX1 基因(300473) 重复引起的,该患者也患有 KFSD。重复区域包括DAX1基因和KFSD区间,SAT1基因(313020)位于其中。SAT1基因编码亚精胺/精胺N(1)-乙酰转移酶,其催化亚精胺和精胺的N(1)-乙酰化,并且通过多胺氧化酶的连续活性,精胺可转化为亚精胺,亚精胺可转化为腐胺。皮蒂拉等人(1997, 2001) 发现小鼠模型中 SAT 酶的过度表达导致腐胺积聚以及皮肤和毛发异常的表型,让人想起人类 KFSD。通过分析患者细胞中的多胺代谢,Gimelli 等人(2002) 发现,与小鼠模型一样,腐胺、亚精胺和精胺等代谢物的水平与 SAT1 基因的过度表达一致。他们提出 SAT1 的过度表达和随之而来的腐胺积累与 KFSD 表型有关。然而,Aten 等人(2010) 指出 SAT1 基因不包含在 Oosterwijk 等人确定的 KFSD 区间中(1997)(2010) 指出 SAT1 基因不包含在 Oosterwijk 等人确定的 KFSD 区间中(1997)(2010) 指出 SAT1 基因不包含在 Oosterwijk 等人确定的 KFSD 区间中(1997)。

▼ 分子遗传学

在患有 KFSDX 的荷兰大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最初由西门子(1926)报道,随后由 van Osch 等人跟进(1992),Aten 等人(2010) 发现了 MBTPS2 基因的突变(N508S; 300294.0006)。在英国的一个受影响的家庭(Herd 和 Benton,1996)和美国的另一个家庭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突变,尽管单倍型分析并未表明有共同的祖先。CHO-M19 细胞的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该突变使甾醇反应性降低了 50%,表明 MBTPS2 蛋白的蛋白水解活性丧失。在专性女性携带者中,等位基因表达的不平衡与 X 失活的倾斜水平和临床表型完全匹配。研究结果表明,KFSDX 和 IFAP 综合征具有相似的疾病谱。

▼历史

Eicher(1974)推测小鼠体内的同源突变可能是“稀疏皮毛”(spf)。然而,这种突变小鼠后来被证明存在鸟氨酸转氨甲酰酶缺陷(参见 31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