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曲螺旋结构域含有蛋白质 8; CCDC8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CCDC8

细胞遗传学位置:19q13.32 基因组坐标(GRCh38):19:46,410,328-46,413,563(来自 NCBI)

▼ 克隆与表达

Hanson 等人通过在 19q 染色体上寻找潜在 3M 综合征位点的基因,(2011) 确定了 CCDC8。 推导的 538 个氨基酸蛋白质的计算分子量为 59 kD。 它的 N 端结构域与 PNMA 的 N 端区域(参见 604010)具有显着相似性,其后是一个富含丙氨酸的区域,其中包含一个卷曲螺旋结构域,以及位于 C 端的第二个卷曲螺旋结构域。 CCDC8 还包含潜在的酰胺化、糖基化、磷酸化和肉豆蔻酰化位点。 RT-PCR 分析在所有检查的组织中检测到可变的 CCDC8 表达。 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到内源性 CCDC8 的表观分子量约为 90 kD,表明存在广泛的翻译后修饰。 数据库分析揭示了 CCDC8 的直向同源物仅存在于胎盘哺乳动物中。

▼ 基因功能

汉森等人(2011) 观察到 CCDC8 的组织分布与 OBSL1(610991) 和 CUL7(609577) 的组织分布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这也与 3M 综合征有关(分别为 612921 和 273750)。 共转染 HEK293 细胞的免疫沉淀分析显示 OBSL1 与 CCDC8 和 CUL7 均相互作用,但 CCDC8 不与 CUL7 相互作用。 汉森等人(2011) 提出 OBSL1 可能充当连接 CUL7 和 CCDC8 的衔接蛋白。

▼ 基因结构

汉森等人(2011)指出CCDC8是一个单外显子基因。

▼ 测绘

通过数据库分析,汉森等人(2011) 将 CCDC8 基因对应到染色体 19q13.2-q13.32。

▼ 分子遗传学

Hanson 等人通过自合性作图和外显子组测序,对 3 名 3M 综合征 3 型亚洲患者(3M3; 614205) 进行了分析(2011) 在 CCDC8 基因中发现了 2 个不同的纯合 1-bp 重复(614145.0001 和 614145.0002)。 预计这两种突变都会导致截短,与功能丧失一致。 该表型的特点是生长不良和典型的畸形特征,包括肉质尖鼻子、额头隆起、三角脸、尖下巴、短胸和突出的脚后跟。 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的假设:3M 综合征是由控制人类生长的途径缺陷引起的。

Al-Dosari 等人在 3 名患有 3M 综合征的沙特同胞中(2012) 鉴定了 CCDC8 基因插入/缺失的纯合性(614145.0003)。

Liao 等人在 2 名患有轻度 3M 综合征的巴基斯坦姐妹中进行了研究(2017) 鉴定了先前报道的 CCDC8 基因(614145.0001) 中的移码突变的纯合性。

▼ 等位基因变异体(3 个选定示例):

.0001 三M综合症3
CCDC8、1-BP DUP、612G
Hanson 等人在 4 名无关的南亚 3M 综合征患者(3M3; 614205) 中进行了研究(2011) 在 CCDC8 基因中发现了纯合 1-bp 重复(c.612dupG, NM_032040.3),导致移码导致过早终止(Lys205GlufsTer59),预计会导致功能丧失。 在 611 名对照者中未发现该突变,单倍型分析表明其中 2 名患者存在创始人效应。 该突变的蛋白质结果在报告的图 1 中被称为 Lys205GlufsTer58。

Liao 等人在 2 名患有 3M 综合征的巴基斯坦姐妹中(2017) 鉴定了 Hanson 等人鉴定的 CCDC8 基因中移码突变的纯合性(2011)。 作者指出,两姐妹的表型比之前描述的携带这种突变的患者要温和得多。

.0002 三M综合症3
CCDC8,1-BP DUP,84T
Hanson 等人在患有 3M 综合征 3(3M3; 614205) 的患者中(2011) 在 CCDC8 基因中发现了纯合 1-bp 重复(c.84dupT, NM_032040.3),导致 lys29(K29X) 截短。 在 611 个对照中未发现该突变。 来自该患者的成纤维细胞系未检测到 CCDC8 蛋白。

.0003 三M综合症3
CCDC8、INS/DEL、NT803
Al-Dosari 等人的 3 名沙特同胞(F 家庭)患有 3M 综合征(3M3; 614205),由表亲父母出生(2012) 鉴定了 CCDC8 基因(c.803_807delinsT) 中插入/缺失的纯合性,导致移码和提前终止(Lys268IlefsTer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