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13; CMH13

帕瓦蒂亚尔等人(2012) 研究了一名 5 岁男孩,他在 3.75 岁时经历了一次心室颤动,随后接受了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植入并维持服用 β 受体阻滞剂。 随后,他发生了 5 次突破性心室颤动,通常是在情绪激动和身体活跃时,每次 ICD 电击均恢复正常窦性心律。 超声心动图显示间隔壁不对称肥厚,左心室壁平均厚度为 20 mm(正常为 6-8 mm),曲线形态相反,射血分数为 65%,舒张功能障碍,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他有中度左心房扩大,心电图显示双心室肥厚、前导联 ST 段压低和 QTc 为 460 ms 的临界 QT 延长的显着电压标准。 CMH 家族史或心源性猝死均为阴性,且父母双方超声心动图 CMH 均为阴性。

▼ 分子遗传学

Hoffmann 等人发现,一名 60 岁的德国男性因劳力性呼吸困难而出现症状,并被发现患有左心室同心肥厚型心肌病(CMH),其室间隔和后壁厚度为 15 毫米(2001) 鉴定了 TNNC1 基因中的杂合突变(L29Q; 191040.0002)。 没有家庭成员可以参加研究。 在 96 个对照中没有发现这种突变,但作者表示,他们无法确定这是否是一种致病变异。 施密特曼等人(2005) 研究了 L29Q 取代的结构和功能后果,并证明肌节蛋白-肌球蛋白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发生改变,以及从心脏 TnI(191044) 到心脏 TnC 的 PKA(参见 601639)依赖性信号传导受损,导致心脏 TnI 磷酸化时对 Ca(2+) 的敏感性增加。

Erdmann 等人在 108 名连续通过超声心动图、血管造影或肌切除术后发现诊断的 CMH 患者中(2003) 筛查了 6 个肌节基因的突变,但没有发现 TNNC1 基因中任何致病突变。

兰德斯特罗姆等人(2008) 分析了 1,025 名符合 CMH 临床标准的无关患者的 TNNC1 基因,在没有其他混杂诊断的情况下,最大左心室壁厚度大于 13 mm,并在 4 名白人患者中鉴定出 4 种杂合错义突变(参见,例如 191040.0003-191040.0005),这些患者在 15 名已知的 CMH 中突变呈阴性。易感基因。 在 400 名白人或 100 名非洲裔美国人的筛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正常的对照中,未发现这些突变。 兰德斯特罗姆等人(2008) 指出,他们的队列中 TNNC1 突变的患病率约为 0.4%,频率与 Van Driest 等人之前报道的频率相当(2003) 在 388 名 CMH 患者队列中研究了 α-原肌球蛋白(CMH3; 115196) 和肌节蛋白(CMH11; 612098) 突变。

Parvatiyar 等人对一名患有 CMH 且有心室颤动病史的 5 岁男孩进行了研究(2012) 分析了 12 个 CMH 相关基因,并鉴定了 TNNC1 基因错义突变的杂合性(A31S; 191040.0006)。 功能分析表明,A31S 突变对肌丝的 Ca(2+) 敏感性有直接影响,这可能会改变 Ca(2+) 处理并有助于在先证者中观察到的心律失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