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变性,与年龄相关,11; ARMD11

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Zurdel 等人(2002) 研究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 基因的单倍型 A 或 B 是否与白种人群体中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遗传相关性。 Cystatin C 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调节组织蛋白酶 S(116845) 的活性,组织蛋白酶 S 是一种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 细胞中具有中央调节功能的蛋白酶。 他们发现患者和对照之间的等位基因频率没有显着差异。 患者和对照之间的基因型计数存在显着差异,这完全可以用患者(6.6%) 高于对照(2.3%) 的纯合 CST3 基因型 B/B(ala25-to-thr; 604312.0002) 来解释,表明 ARMD 与 CST3 B/B 相关的比值比为 2.97(95% CI, 1.28-6.86)。 基因型 A/A 或 A/B 的混合男性和女性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为 85 年,基因型 B/B 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为 76 年。 祖德尔等人(2002) 得出结论,CST3 单倍型 B 可能是隐性风险等位基因,显着增加了高达 6.6% 的德国 ARMD 患者的疾病风险。

巴特勒等人(2015) 使用外显子组测序项目的 3,781 个外显子组作为群体对照,对 350 名英国白人 ARMD 患者的 CST3 A25T 变异进行了病例对照分析。 虽然结果在 0.05 的 α 水平下并不显着,但纯合子(AA) 比杂合子(GA) 患 ARMD 的风险更大。 将他们的数据与之前报道的关联研究(Zurdel 等,2002)的数据相结合,对 ARMD 风险存在隐性影响的证据得到了加强(比值比,1.89;p = 0.005)。 巴特勒等人(2015)提出,具有隐性效应的常见变异可以解释多因素疾病的一些“遗传性缺失”,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可能不足以检测到这一点。

帕劳安等人(2004) 发现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 正确靶向高尔基体并通过 RPE 细胞的分泌途径进行处理取决于前体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 的 26 个氨基酸信号序列。相反,他们发现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 的 A25T(单倍型 B)变体主要与线粒体相关,并在整个细胞质和细胞核(但不是核仁)中进行一些扩散。

拉特纳亚卡等人(2007) 创建了一种人工突变体 A25S 前体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以阐明生化相关变体 B(A25T) 前体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 在细胞内错误定位到线粒体的原因。 A25S 前体胱抑素 C 显示出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双重分布。 此外,RPE 细胞分泌 A25S 胱抑素 C 的水平介于野生型和 ARMD 相关胱抑素 C 之间。Ratnayaka 等人(2007) 指出,他们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以下假设:用疏水性较低的残基(例如苏氨酸或丝氨酸)取代 ala25 残基足以损害蛋白质的细胞内转移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