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素; AMPH

  • 两性素 I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AMPH

细胞遗传学定位:7p14.1 基因组坐标(GRCh38):7:38,383,693-38,631,496(来自 NCBI)

▼ 克隆与表达

利希特等人(1992) 通过用针对鸡脑突触蛋白的抗体筛选鸡脑 lambda-gt11 文库,孤立出一种新型突触小泡相关蛋白,两性蛋白。 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中也存在一种酸性蛋白,两栖蛋白,其集中在神经末梢。 另请参见两栖蛋白样(AMPHL; 601248)。

▼ 基因功能

大卫等人(1994) 发现两性蛋白的 N 端和 C 端结构域在鸡和人类之间高度保守。 僵人综合征患者的自身抗体显示出位于 C 末端区域的显性自身表位,其中包含 SH3 结构域。

山本等人(1995) 指出 AMPH 的组织分布及其与神经递质囊泡的关联使该基因成为参与多种遗传性疾病的候选基因,如神经系统、某些内分泌组织(如肾上腺髓质、垂体或内分泌胰腺)或男性生育能力。

▼ 生化特征

抗双亲蛋白抗体的致病作用

僵人综合症(184850) 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身体肌肉组织逐渐僵硬,并伴有疼痛性痉挛。 已提出该疾病的自身免疫起源。 大约 60% 的患者针对 GABA 合成酶谷氨酸脱羧酶(GAD;605363) 的自身抗体呈阳性。 少数患者(所有受乳腺癌影响的女性)被发现 GAD 自身抗体呈阴性,但针对 128-kD 突触蛋白的自身抗体呈阳性。 德卡米利等人(1993)发现这种抗原是两性蛋白。 GAD 和两性蛋白都是非内在膜蛋白,集中在神经末梢,这两种蛋白的池与突触小泡的细胞质表面相关。

韦西格等人(2003) 报道了一名 71 岁女性,患有浸润性导管癌和副肿瘤性僵人综合征,其特征是右臂僵硬、步态僵硬且不稳定,以及出汗增多。 在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中检测到抗双亲蛋白抗体,患者对血浆置换术暂时有反应。 尸检研究在中枢神经系统实质中检测到抗体,表明其具有致病作用。

晶体结构

彼得等人(2004) 解析了果蝇两栖蛋白 BAR 结构域的结构。 它是一种新月形二聚体,优先与高度弯曲的带负电的膜结合。 凭借其氨基末端两亲性螺旋和 BAR 结构域,两性蛋白可以在体外和体内驱动膜曲率。 该结构与 Peter 等人的 arfaptin-2(601638) 相似(2004) 还发现膜具有结合和管状作用。 由此,彼得等人(2004) 预测 BAR 结构域存在于许多蛋白质家族中,包括排序连接蛋白、半人马蛋白和寡肾上腺素。 通用且最小的 BAR 结构域是二聚化、膜结合和曲率传感模块。

▼ 测绘

通过杂交细胞 DNA 的 PCR 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Yamamoto 等人(1995) 将 AMPH 基因定位到 7p14-p13。 Jenkins 等人将同源基因座 Amph 定位到小鼠 13 号染色体的近端区域(1995)。

山本等人(1995) 排除 AMPH 作为 RP9(180104) 或显性囊样黄斑营养不良(MDDC; 153880) 的候选基因,通过显示 AMPH 对应到由微卫星标记定义的 7 号染色体遗传图谱的不同片段,而不是任何一种眼部疾病。

▼ 动物模型

迪保罗等人(2002) 培育了 Amph 基因敲除小鼠,发现缺乏 Amph 会导致大脑中选择性地同时损失 amphiphyn-2(601248)。 突变脑提取物中内吞蛋白支架的无细胞组装存在缺陷,突触小泡回收也存在缺陷。 这些缺陷与主要的学习缺陷以及罕见的不可逆癫痫发作导致的死亡率增加相关,表明 Amph 在高级大脑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