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营养不良,匹配,1; MDPT1

  • 匹配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营养不良
  • 黄斑营养不良,蝴蝶形色素营养不良
  • 蝴蝶状视网膜色素上皮营养不良

    ▼ 说明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模式性营养不良是指一组异质性黄斑疾病,其特征是 RPE 中脂褐质的异常积累。脂褐质在黄斑区最为明显,其分布可呈现出各种大小和形状。家族间和家族内的高度变异性已被描述,有时观察到色素性视网膜炎(RP;参见 268000)样变化与模式营养不良相关(Vaclavik 等人的总结,2012)。

已经描述了三种主要的 RPE 型营养不良:网状(“鱼网状”)营养不良(参见 179840 和 267800)、大网状(“蜘蛛状”)营养不良和中央凹蝴蝶状色素营养不良。

模式性黄斑营养不良的遗传异质性

另请参见 MDPT2(608970),由染色体 5q31 上的 CTNNA1 基因(116805) 突变引起;MDPT3(617111),由染色体 3p21 上的 MAPKAPK3 基因(602130) 突变引起。

▼ 临床特征

谢等人(1977)描述了一个家庭,其中母亲可能患有网状营养不良,而女儿患有大网状营养不良,儿子患有蝴蝶状色素营养不良。他们质疑之前假定的独特性。Marmor 和 Byers(1977) 报道了一个家族的 3 代人都有 RPE 的改变。年轻的成员在中央凹下方有颗粒状色素分散,而年长的成员则表现出网状色素图案,类似于其他色素营养不良症。

瓦茨克等人(1982)报道了2个患有模式营养不良的家系。他们指出,发病通常在第二个或第三个十年,具有很大的表型变异性。De Jong 和 Delleman(1982) 描述了 1 个家族,具有 3 种不同表现的色素上皮型营养不良:蝴蝶营养不良、网状营养不良和眼底粉状营养不良。所有这些都在视敏度、视野、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 和眼电图方面产生了相同的结果。遗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作者认为,这些表型是同一色素上皮营养不良的不同表达。

Giuffre 和 Lodato(1986) 报告了 3 个具有不同表型的同胞。第一个同胞患有大网状营养不良,一只眼睛患有蝴蝶形营养不良,另一只眼睛患有卵黄样囊肿。第二位同胞的一只眼睛显示出卵黄样囊肿萎缩,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发育,另一只眼睛出现放射状色素性黄斑营养不良。第三位同胞患有双侧黄斑卵黄样病变。

金等人(1995) 检查了一个大家族 2 代以上的 6 名受影响个体,其眼底发现与模式性黄斑营养不良一致。异常范围从轻微的 RPE 色素变化(伴有中央凹反射丧失)到广泛的黄斑色素变化以及与盘状疤痕相关的 RPE 中的黄色沉积物。只有 2 名患者因盘状疤痕而单侧视力下降,其余患者无症状。检眼镜显示,所有患者的周边视网膜均正常,但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 2 例患者脉络膜暗,1 例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在 ERG 上,3 例患者显示正常反应,而另外 2 例患者显示低振幅反应,提示广泛的视网膜功能障碍。

丹尼尔等人(1996) 报道了 2 个家族,其中受影响的成员在 RPE 中表现出不同模式的改变,表明单一致病机制涉及多种形式。

杨等人(2004) 研究了一个家庭,其中 2 代有 4 名受影响的个体患有模式性黄斑营养不良。先证者是一名 31 岁男性,患有轻度视物变形,双眼视力为 20/25。眼底镜检查显示蝴蝶状营养不良,其特征是黄斑区视网膜下黄色物质堆积。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典型的中央低荧光,周围有高荧光区域。他 69 岁的父亲和 30 岁的妹妹没有视力问题,双眼视力为 20/20,在眼底镜检查和荧光素血管造影中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一名无症状的29岁姐妹,双眼视力为20/20,

瓦茨拉维克等人(2012) 描述了一个患有模式性黄斑营养不良的瑞士家庭,其中跨越 3 代的 8 名受影响个体表现出较高的家族内变异性以及同一患者双眼之间的变异性。先证者41岁时无症状,眼科检查发现双侧后极部有不规则黄色斑点,双侧中心凹蝴蝶状病变;她被诊断为患有模拟 Stargardt 病的多灶性模式营养不良症(参见 248200)。48 岁时,她出现视物变形、畏光和夜盲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显示中心凹下高反射物质与脉络膜新生血管一致。玻璃体内注射 4 次抗 VEGF(192240) 单克隆抗体雷珠单抗后,新生血管消退。先证者 25 岁的女儿患有夜盲症,但眼底镜检查和自发荧光成像检查显示视网膜正常。全视野 ERG 显示视杆细胞反应轻度降低。先证者的 43 岁男性表弟报告有视物变形,并被发现一只眼睛患有蝴蝶型营养不良,另一只眼睛患有成人型黄斑黄斑营养不良(AOFMD; 608161)。该家族中的其他受影响个体已被诊断为“早期”或“萎缩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请参阅 603075)。先证者的 43 岁男性表弟报告有视物变形,并被发现一只眼睛患有蝴蝶型营养不良,另一只眼睛患有成人型黄斑黄斑营养不良(AOFMD; 608161)。该家族中的其他受影响个体已被诊断为“早期”或“萎缩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请参阅 603075)。先证者的 43 岁男性表弟报告有视物变形,并被发现一只眼睛患有蝴蝶型营养不良,另一只眼睛患有成人型黄斑黄斑营养不良(AOFMD; 608161)。该家族中的其他受影响个体已被诊断为“早期”或“萎缩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请参阅 603075)。

▼ 测绘

在一个家族中,有 2 代 4 名受影响的个体患有模式性黄斑营养不良,Yang 等人(2004) 使用短串联重复多态性 DNA 标记 D6S400、D6S1582 和 D6S2410 进行基因型分析,发现与 RDS/外周蛋白基因座的连锁。

▼ 分子遗传学

在分离 RPE 蝴蝶营养不良的家庭受影响成员中,Nichols 等人(1993, 1993) 鉴定了 PRPH2 基因的杂合突变(179605.0009-179605.0010)。

Kim 等人在一个大家族 2 代以上的 6 名受影响个体中,眼底检查结果与模式性黄斑营养不良一致(1995) 鉴定了 PRPH2 基因中 4 bp 插入的杂合性(179605.0013)。在6名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中未发现该突变。

在一名被诊断患有模式性黄斑营养不良的患者中,Payne 等人(1998) 鉴定了 PRPH2 基因中错义突变的杂合性(C213R; 179605.0023)。

在一个家族中,跨越 2 代的 4 名受影响个体患有与 RDS/外周蛋白基因座对应的黄斑营养不良模式,Yang 等人(2004) 对 RDS 基因进行测序,并鉴定出杂合错义突变(Y141C; 179605.0024),该突变与家族中的疾病分离,并且在 200 条对照染色体中未发现。杨等人(2004) 还在患有成人型黄斑黄斑营养不良(AOFMD; 608161) 的 2 个不相关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发现了 Y141C 突变。单倍型分析与所有 3 个家族的祖先突变一致。作者表示,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 Y141C 突变会在 1 个家族中引起模式性黄斑营养不良,而在另外 2 个家族中会导致 AOFMD,并表明遗传修饰或环境影响可能在这些表型差异中发挥作用。

Vaclavik 等人在患有模式性黄斑营养不良的瑞士家庭中受影响的个体中表现出明显的家庭内甚至个体内表型变异(2012) 鉴定了 RDS 基因中 Y141C 突变的杂合性。

王等人(2013) 在一名诊断为 Leber 先天性黑蒙(LCA18;见 608133)的 29 岁女性中鉴定出 C213R 纯合突变;在 2 名表现出模式性黄斑营养不良的家庭成员中也检测到了该突变的杂合性:先证者的无症状 57 岁母亲,视力为 20/20,表现出华丽的蝴蝶形黄斑模式营养不良以及其他视网膜斑点;她7岁的儿子因部分弱视而视力下降,出现了小型的黄斑中心凹蝴蝶状黄斑样营养不良。在另一个家庭中,一名患有青少年色素性视网膜炎(见 608133)的 30 岁女性在 PRPH2(179605.0004)中存在 L185P 突变纯合子,而她无症状的 56 岁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