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慈善门 永做慈善人 记杨凌示范区慈善协会老会长万为瑞

1-1.jpg

       在杨凌的街头和社区总能见到这样一位老人:中等个子,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眼镜。见到有人摔倒了,他总是会上前扶一把;看到有人提重物,他会去帮一下;看到地上的垃圾,他也会伏下身子一一捡起,而这些只是这个年逾80的老人做的最普通的事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两次带头捐款1720元,并一直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他是杨凌最大的“官”,也是杨凌最普通的老百姓。他就是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原副书记、省政协委员,示范区慈善协会老会长——万为瑞。

  2002年,万为瑞退休后带领李成义等两名同志建立了杨凌示范区慈善协会。协会创立之初他感到很茫然,由于慈善知识、慈善理论不足,他不知该如何着手。走上社会后他发现,社会群众的慈善意识一样的薄弱,这就使慈善工作开展的异常艰难。他觉得慈善工作的第一步应该是唤起民众的慈善热情。

  要想在民众中立足,就要为群众干实事,扶贫济困,助老抚孤,见实效。万为瑞点燃了聚众实干的六把火。一是下岗人员救助,对他们进行慰问,后来衍生为贫困职工救助;二是抚助孤儿,给他们提供上学的机会,为他们创造一个摆脱贫困的起点;三是农村老人医疗救助,使贫困老人不为看病烦恼;四是解决贫困人口住房问题;五是利用农业科技手段扶贫;六是建立壮大志愿者队伍。时至今日,这六把火依然生生不息。

  住房是杨凌农村的大问题。万为瑞带着慈善协会的工作人员走村串户,调查出住房困难的贫困户100多户,他们住的还是土改时候盖的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子里面下小雨。安居才能乐业,给贫困户建房子就成了首要问题。万老提出了四个一点,即政府拿一点、社会捐一点、自己挤一点、亲友帮一点。既调动了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又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在两年的时间里,为全区116户贫困户盖起了新房。

  农业科教是杨凌慈善的特色。在杨凌示范区,最大的资源就是农业科教,万为瑞带领慈善协会的工作人员在毕公村建立了产业扶贫基地。养殖业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因此他把养殖业作为扶贫产业的重点,联合当地的爱心企业,向贫困户发放猪苗、兔苗,并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到猪兔出栏后,爱心企业再加价20%全部回收,确保了产销一条龙,为贫困户解决了后顾之忧。

  毕公村的成功脱贫给了万老一个启发,他建立起了杨凌示范区第一支科技慈善志愿者队伍——农业科技志愿者队,持续为全区村镇提供农业科技服务。慈善协会把农业科技成果和产业扶贫有效的对接起来,使广大的扶贫对象能够最大程度的享受到农业科技带来的惠泽。

  2017年6月,万为瑞改任为协会终身名誉会长,16年来,他为协会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截至2017年协会累计募集善款509.7万元,惠及贫困人员17000多人。在协会统计固定资产的时候,工作人员惊讶的发现,协会名下竟然没有任何固定资产,办公室是政府提供的,办公设备是爱心企业及个人捐赠的,稿纸是文印部淘汰的,就连用过的信封,万老都把他们积攒起来,在寄信时重复使用。

  万为瑞说:“入了慈善门,永做慈善人。我做慈善的最大感受是心情愉快,身体健康。”

  如今,耄耋之年、身体硬朗的万为瑞,还在为慈善协会的事、老科协的事、社区的事、身边老百姓的事奔波着、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