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分类

本文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出常见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便读者记忆和查询常见抗菌药物的知识点。

1.β-内酰胺内抗生素思维导图

β-内酰胺类药物是化学结构式中含有典型或不典型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菌药物,抗菌机制是与细菌细胞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导致细胞壁缺损而杀死细菌。

β-内酰胺类药物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复合物、氧头孢烯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本类药物多数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采用一日多次给药方式,主要评价指标为T>MIC(%)[抗菌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持续时间,(见图1)]。

20210707162512.jpg
图1:β-内酰胺类(点击可放大)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思维导图

临床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主要有:

1.对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作用者,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2.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强大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者,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异帕米星等;

3.抗菌谱与卡那霉素相似,由于毒性较大,现仅供口服或局部应用者有新霉素与巴龙霉素。所有氨基糖苷类药物对肺炎链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均差。

本类药物为浓度依赖性杀菌剂,一般推荐日剂量单次给药,主要评价指标为血药峰浓度(Cmax)/MIC或0~2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MIC[给药24小时内的AUC与MIC比值(见图2)]。

20210707162546.jpg
图2:氨基糖苷类类(点击可放大)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思维导图

大环内酯类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分为红霉素等第一代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泰利霉素等第三代大环内酯类。该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支原体及衣原体等具抗菌活性。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属于时间依赖且短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性抗菌药物,一日多次给药,主要评价指标为T>MIC(%)。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属于时间依赖且长PAE性抗菌药物,1日2次给药方式,主要评价指标为AUC0~24/MIC(见图3)。

20210707162616.jpg
图3:大环内酯类(点击可放大)

4.四环素类抗生素思维导图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包括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及半合成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和米诺环素。

此类药物主要机制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30s特异性结合,抑制肽链延长和蛋白合成,达到抑菌作用。

四环素类属于时间依赖且长PAE性抗菌药物,1日2次给药方式,主要评价指标为AUC0~24/MIC(见图4)。

20210707162641.jpg
图4:四环素类(点击可放大)

5.喹诺酮类抗生素思维导图

喹诺酮素类抗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而起快速杀菌作用,常用品种有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氟喹诺酮类属于第三代喹诺酮药物,主要对革兰阴性菌有抗菌作用,其中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A 组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衣原体属、支原体属、军团菌等细胞内病原或厌氧菌的作用强。

喹诺酮类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一般推荐每日1次给药,主要评价指标Cmax/MIC或AUC0~24/MIC(见图5)。

20210707162708.jpg
图5:喹诺酮类(点击可放大)

6.磺胺类抗生素思维导图

磺胺类药物属广谱抗菌药,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抗菌作用,但目前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用途,本类药物可分为:口服易吸收可全身应用者,如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等;口服不易吸收者如柳氮磺吡啶;局部应用者,如磺胺嘧啶银、醋酸磺胺米隆等(见图6)。

20210707162755.jpg
图6:磺胺类(点击可放大)

临床药师总结的6张思维导图看完了,抗生素的种类是否已经了然于心了呢?

参考文献: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