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化道肿瘤高峰论坛线上召开

7月25日,第四届礼来中国消化道肿瘤高峰论坛如期在线上召开,众多消化道肿瘤专家云集会议现场,直抒胸臆,从最前沿出发,介绍结直肠癌年度诊断及治疗最新进展。囊括液体活检、免疫治疗、转化医学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力求让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走进新的征程。

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规范、精准、关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学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张苏展教授作为论坛主席出席了本次会议。礼来中国高级副总裁、药物发展及医学事务中心负责人王莉博士以及全国各地的肿瘤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张苏展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相信通过第四届礼来中国消化道肿瘤高峰论坛的举办,肿瘤学者会掌握更多更新的治疗武器,真正把我国结直肠癌的防治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李进教授对主办方礼来公司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一个跨国公司,礼来不仅有世界的情结,也有中国的情结,在中国、为中国,过去十几年当中礼来公司不仅仅为中国患者提供治疗肿瘤有效的药物,同时他也参与了中国新药创制的建设工作,可以说是跨国公司的典范。”

专题一:结直肠癌年度进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潘宏铭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的刘天舒教授共同主持了结直肠癌年度进展专题的第一环节。

袁瑛教授: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整体治疗策略与挑战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袁瑛教授分享了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整体治疗策略与挑战。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的常务委员,袁瑛教授参与了结直肠癌指南的主要编写工作,对结直肠癌的诊疗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当前医生开始对Ⅳ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分层。对于初始可切除病灶的患者,其治疗原则是根治性手术切除+围手术期化疗,治疗目标是R0切除,争取治愈。但临床中遇到的初始转移灶可切除的患者并不多,约为12.5%,剩下87%仍然是转移灶潜在可切除及无法切除的患者。

转化治疗是转移灶潜在可切除患者的希望,临床上,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原发灶位置及基因状态来综合选择转化治疗方案。当前,越来越多的医生喜欢使用三药联合进行转化治疗,袁瑛教授表示,该方案虽然是指南的Ⅰ级推荐,在临床使用中也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做好患者管理。对于转移灶不可切除的患者,很遗憾目前只能选择姑息治疗。

王晰程教授:液体活检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和前景

液体活检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微小RNA、外泌体,其在肿瘤早筛早诊、治疗及预后环节具有巨大的潜力。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科的王晰程教授介绍了液体活检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和前景。在临床中,液体活检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微小残留病灶的筛查、肿瘤基因分型/指导临床用药以及疗效、耐药机制的检测。

RAS基因状态对于结直肠癌诊治极为重要,液体活检在动态监测RAS基因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初始RAS突变但在二线治疗时液体活检检测到RAS野生(NEO-RAS wt)的患者,使用西妥昔单抗疗效明显。此外,结直肠癌中HER2基因扩增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液体活检ctDNA可以优选出真正抗HER2治疗获益的人群,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对于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液体活检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并且还可指导辅助治疗,王晰程教授表示,ctDNA检测的阳性率跟肿瘤分期有特别重要的关系,越晚期的患者ctDNA阳性率越高,这对检出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有一定的保证。

讨论环节

随后,浙江省肿瘤医院的吕汪霞教授、杭州市肿瘤医院肿瘤内一科郑松教授以及王晰程教授参与了讨论环节。

在初始不可切除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策略上,吕汪霞教授建议先进行多学科讨论(MDT),评估患者是否为潜在可切除患者,如果是潜在可切除患者,尽最大努力为患者争取手术机会,在指南的指导下,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晚期肠癌的后线治疗该如何选药?郑松教授表示,对于三线或者三线以后的晚期肠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首先要评估患者的体力状况,其次要评估药物的疗效,同时兼顾卫生经济学,综合考虑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

在液体活检方面,王晰程教授鼓励一线治疗或二线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液体活检,标准治疗给患者能带来的生存获益是相对有限的,如果通过液体活检找到罕见的突变,或许会给患者带来获益。

专题一第二环节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张艳桥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的白春梅教授共同主持,该环节中,三位专家分享了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精准治疗下的规范化治疗以及结直肠癌转化医学的发展。

戴广海教授: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戴广海教授分享了晚期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KEYNOTE-016中,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在错配修复缺陷(dMMR)病例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0%,在错配修复正常(pMMR)患者的ORR为0。KEYNOTE-164和KEYNOTE-158研究证实,帕博利珠单抗用于经治晚期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结直肠癌患者带来33%的ORR,且有长期生存获益。CheckMate-142研究表明,纳武利尤单抗单药用于经治MSI-H/dMMR 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ORR为31%,结果与帕博利珠单抗类似。目前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与CSCO指南均推荐免疫治疗用于dMMR/MSI-H肠癌患者。

免疫单药对微卫星稳定(MSS)/错配修复正常(pMMR)患者几无疗效,针对免疫联合抗血管维持的MODUL研究表明,抗血管免疫维持治疗无法在MSS/pMMR人群中获益。近期公布的REGONIVO研究对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该联合方案在MSS/pMMR型结直肠癌患者中的ORR达33%。联合用药的效果具有令人兴奋的前景。

李健教授:精准时代下看肠癌的规范化治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向我们介绍了RAS基因突变丢失及其动态检测的概念和临床意义,指出肠癌信号通路与驱动基因多样化,并简单分享了近年来针对KRAS G12C、BRAF V600E突变及HER2阳性、MSI-H结直肠癌的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提及发生不同突变时临床病理特征和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他表示,结直肠癌融合基因检测带来精准治疗机遇。

王峰:结直肠癌转化医学发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王峰教授介绍了结直肠癌转化医学的发展,并梳理了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转移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同时也分享了他们团队所做的一些贡献。他表示,整个转化医学的目标是实现患者的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以达到优化现有的治疗手段的目的。

讨论环节

戴广海教授、王峰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李勇教授、中山大学第三医院林曲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姚宏伟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周建凤教授等参与了讨论环节。戴广海教授分享了今年美国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的自己团队的一篇关于抗血管TKI联合PD-1单抗的研究,他介绍,在52例患者中,有8个患者有效,有效率约为15%。

姚宏伟教授表示,外科医生更愿意看到患者接受微创甚至是无创的治疗,免疫治疗让他们多了一个选择,而免疫治疗在外科,在可切除的肿瘤,尤其是在低位直肠癌牵涉到保肛手术的患者有一定前景。

周建凤教授认为在MSS患者的免疫联合治疗上,未来方向并不是特别明确,或许免疫相关基础的研究可以给我们新的突破,提供一些新的免疫治疗的方向。李勇教授分享了对于结直肠癌治疗方案选择的见解,当前结直肠癌的突变靶点并不多,要想让患者获得长、活得好,需要仔细考虑如何进行排兵布阵。

对于转化医学,有哪些潜在的治疗靶点呢?林曲教授表示,目前来说转化医学对这部分带来很大益处,最突出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给这些病人带来很大的获益。但是我们临床当中很多病人在二线或者后线以后,有些患者无药可用,往往要尝试西妥昔单抗的再挑战,或者选择化疗药物的再挑战,希望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可以给患者提供一些靶点。

沈琳教授:要延长生存,也要改善生存质量

沈琳对专题一进行了总结,她表示,结直肠癌一直走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前列,起到引领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临床问题给大家提出了挑战,相信结直肠癌的发展会像大家所期盼的那样,不仅患者的生存期被延长,同时也会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更美好的未来。而中国的研究者、中国的医生,也将基于中国患者的需求,在结直肠癌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专题二:晚期结直肠癌特殊患者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袁响林教授主持了晚期结直肠癌特殊患者管理的专题会议第一环节。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张俊教授分享了精彩了演讲,江苏省团队进行MDT病例展示,精彩内容如下。

张俊教授: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

张俊教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了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一群特殊的群体,2003年之前没有很大的突破和进展,总体五年总生存率徘徊在10%左右。局部治疗对其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初始达到无疾病状态(NED)的患者,此前经常被过度治疗,例如在辅助治疗时加靶向治疗,张俊教授强调不用加靶向治疗。最后,张俊教授介绍了李进教授的FRESCO研究,呋喹替尼对比照安慰剂组所体现的生存获益和生存优势令人振奋,并表示这是非常值得中国人骄傲的研究,它明显提高了晚期肠癌患者的整体生存。

江苏省肿瘤医院MDT团队

来自江苏省肿瘤医院MDT团队(朱梁军、李晟、卢有胜、郭震)分享了一例肠癌肝转移的病例,患者于2017年11月份确诊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接受过两个周期的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治疗。随后因肠梗阻进行了右半肠癌的切除,之后接受了四个周期的XELOX治疗。由于肝脏进展,改为二线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治疗,后期对残留病灶进行肝脏射频消融。

再次出现肝内新病灶的时候又进行第二次射频消融。出现腹膜转移以及心膈角淋巴结的种植转移以后,改为三线的呋喹替尼治疗。六个月呋喹替尼治疗进展以后,由于是RAS野生型患者,在四线治疗中采用了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进行治疗,目前患者总的生存达到了32个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章真教授主持了晚期结直肠癌特殊患者管理的专题会议第二环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的邱萌教授分享了结直肠癌寡转移转折的治疗思考,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DT团队进行了精彩的病例展示。

邱萌:结直肠癌寡转移患者的治疗思考

邱萌教授介绍了结直肠癌寡转移概念的由来与定义,通过多项研究指出其治疗的局限性,并提出临床实践不应拘泥于已有的概念,而应该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分子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策略。结直肠癌肝转移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R0/NED的局部治疗给肝转移患者带来长期生存或治愈,对于有机会局部治疗的患者,应该积极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理的局部治疗手段进行局部治疗。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DT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DT团队(李恩孝、贾宗良、吴胤瑛)分享一个精彩的结肠癌寡转移病例。患者2016年6月发病,进行了乙状结肠癌根治术。2018年2月份发现肝转移,进行了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的方案治疗,8个周期后达到部分缓解,又进行了西妥昔单抗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的维持治疗。2019年4月进行了肝脏转移灶切除术,无病生存期达到15个月,患者至今存活,生活质量非常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陈功教授主持了晚期结直肠癌特殊患者管理的专题会议第三环节。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的邓艳红教授带来了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治疗的经验分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T团队分享了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

邓艳红教授: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

邓艳红教授分享了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策略,介绍了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特点、治疗现状及治疗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愿意接受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比例逐渐减少,约三分之一80岁以上的患者选择不手术,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并发肠梗阻以及肠穿孔。

老年患者是否需要手术,需要综合其各方面指标进行评估,在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接受肠癌手术的患者最高年龄是103岁。邓艳红教授强调,对老年患者的治疗一定要平衡生存获益和安全性,从治疗的选择上来讲,不能单纯从年龄角度来判断。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T团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T团队(张涛、程勇、肖英)带来了一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分享。患者是一名82岁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由于患者疾病进展比较缓慢,团队采用了较低强度的化疗进行维持治疗,使患者有一个较好的生活质量。疾病进展后使用小分子的靶向药物呋喹替尼进行治疗,患者耐受性较好。如今,他的生存时间已经达到了45个月。

李进教授:利用规范化原则,精准治疗,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会议的最后,李进教授发表了闭幕讲话,他表示,会议提出的口号是“规范、精准、关爱”。规范,是所有治疗都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才能够保证治疗达到最佳效果,且安全。所谓精准,即进入到21世纪之后,肿瘤治疗进入到靶向治疗时代,出现了针对VEGF、EGFR等靶点的药物。利用规范化原则,精准治疗,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让患者获得更长生存,是关爱。当呋喹替尼、西妥昔单抗、瑞戈非尼等新药都可及时,我们该如何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支持,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感谢与会专家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所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