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晋 外科3.0时代开启 解除患者病痛之初心未变

“追寻我们日常工作的演变历程,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外科学的历史沿革。无法把今日外科与昔日外科截然分开,也不能把我们如今的日常临床实践与我们前辈的经验切割。对自己的事业深入了解后,临床观念会提升到一个崭新境界。”

8月29日,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国际高峰论坛、第四届国际NOSES云会议在《医师报》直播中心如期开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顾晋教授回顾了外科发展历史,介绍了现代外科体系对外科医生的要求,提出无论技术的发展,外科医生的初心不能改变——一切为了病人。
1-1.png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院长顾晋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二十一世纪外科学概念》

1-2.png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副主委房学东教授主持此环节

21世纪前的外科发展

 

 

 

自1810年外科医生被承认属于医学大家庭以来,外科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外科发展的四个基石包括解剖学(16世纪)、止血方法(16世纪)、疼痛的控制(19世纪)、抗感染技术的出现(19世纪)。19世纪以前的外科一直是一个让人恐惧、粗暴,常常是致命的职业。

 

那时处于前科学时代,是没有麻醉、非无菌状态、手术不能止血的时代。因为没有麻醉,外科医生必须尽快结束手术。因为没有实现无菌状态以及抗菌技术的限制,当时几乎所有截肢手术都发生感染。更有甚者,一场截肢手术,医生将助手的手指和患者的腿一起切下来,助手和患者都因术后感染的败血症死亡,当时观看手术手术过程的一名观众也因受不了场面的血腥而休克死亡。一场手术300%的死亡率……

 

所幸的是19世纪麻醉技术诞生,麻省总医院John Collins Warren教授使用乙醚作为麻醉剂切除颈部血管瘤,英国外科医生Lister采用苯酚消毒并发明了无菌可吸收缝线,为外科的发展带来了突破。19世纪末,伦琴射线的发现对外科诊断和定位、异物的清除及恶性肿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输血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提供了助力。20世纪的外科进入专业化、微创化和规范化发展阶段。

 

 

21世纪外科概念的五大体系

 

 

 

21世纪外科概念分为外科理论体系、外科技术体系、外科人文体系、外科手术质量与安全、外科医生的培训体系。理论体系的遗传主要靠教科书、期刊杂志、互联网媒体资源。外科技术体系(动手操作)包括实施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基本技术,英国对外科医生技能评估通常包括外科“通用技能”、外科特殊技术。外科技术训练方式包括动物阶段、手术室传统师徒模式、基于仿真外科技术的训练。

 

外科人文是外科医生对细节的关注,对患者的换位思考。“手术后的标本如何给患者看?手术室患者的尊严是否得到了保障?我们的谈话会让患者害怕吗?手术室温度合适吗?患者冷吗?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顾教授说,“尊重就是人文。医生和患者的平等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中。”

 

除了专业技术技能外,顾教授强调,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需要拥有情景意识、决策能力、沟通和团队合作、领导力等非技术技能,尤其是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实践是成功的必备要素。同时要有职业精神,那是专业、责任担当、换位思考,以及坚守外科伦理。

 

最后顾教授表示,外科的终极目的是解决患者的病痛,这是外科发展200年来都未曾改变的初心。如今,随着外科技术、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外科医生被技术绑架的情况时有发生。2019年美国外科年会的主题定为“为了我们的病人(For Our Patients)”值得我们思考。

 

“外科3.0时代开启,解决患者病痛的初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