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皮肤上的小脑袋-浅表脂肪瘤样痣的超声诊断

皮肤浅表脂肪瘤样痣是以真皮内异位的脂肪组织聚集为特征性表现的一种错构疾病,最早于1921年由Hoffmann和Zurhelle提出,比较少见,临床分为多发性和单发性。多发性皮肤浅表脂肪瘤样痣一般出生即有或30岁以前发病,表现为柔软、呈皮色或黄色丘疹、结节,无触痛,常常融合形成大的斑块,表面可以光滑或呈脑回状,甚至呈疣状,通常皮损沿着皮纹排列成线状、带状或泛发,一般不超过躯体的中线,最好发于腰臀部;单发性皮肤浅表脂肪瘤样痣更为少见,表现为孤立的丘疹或结节,没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往往30岁以后发病。

  病理特征:真皮内数量不等的成熟脂肪组织;弹力纤维减少或伴有结构异常;胶原束增生粗大,结构疏松;真皮乳头及异位的脂肪组织中血管增生,血管周围大的单-核细胞增加。浅表脂肪瘤样痣属皮肤良性肿瘤,预后良好。

  超声表现:此病超声报道较少,根据病理特征(真皮内数量不等的成熟脂肪组织)推测超声表现:真皮层内增厚的脂肪组织,类似脂肪瘤的回声,一般无血流;出现典型的“脑回状”外观易诊断,外表不典型的需借助超声及活检。

 

1-1.jpg

1-2.jpg

臀部多发呈皮色的隆起,部分表面呈“脑回状”,超声显示真皮层内高回声团块,类似脂肪瘤(病例来自怀来县医院王晶晶医师)

参考文献:姜祎群, 孙建方, 李阿梅, 等. 皮肤浅表脂肪瘤样痣20例临床病理分析. 临床皮肤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