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波教授 阿泊替尼引领胃肠间质瘤基因优势人群高效治疗

胃肠间质瘤是最早开始基因分型的实体肿瘤之一,但多年来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一直沿用分线治疗的模式,而非根据突变类型进行精准靶向治疗。但不同突变类型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并不同,如PDGFRA外显子18 D842V突变者对伊马替尼原发耐药。阿泊替尼引领了胃肠间质瘤患者传统治疗模式的转变,2020年1月FDA批准阿泊替尼用于PDFGRA外显子18突变(包括D842V突变)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成年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一方面,PDFGRA外显子18突变尤其是D842V突变患者终于有药可医;另一方面,这是FDA首次根据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批准药物。【肿瘤资讯】特别邀请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邱海波教授分享阿泊替尼在伊马替尼原发耐药的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希望。
1-1.png

胃肠间质瘤患者中,不同基因分型对药物敏感性并不相同

胃肠间质瘤是一个罕见病,也是靶向治疗在实体瘤获得成功的标杆。胃肠间质瘤这一小瘤种之所以在业界越来越受关注,主要是因为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发现推进了一系列的药物研究,不同基因突变类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太一样,由此引领了靶向治疗不断向前推进。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模式将会越来越精细。目前,晚期胃肠间质瘤仍然是按照标准的一线、二线、三线治疗模式。未来,我们可能会根据患者在某个阶段的基因突变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这几年经常讲到雨伞和篮子试验,胃肠间质瘤有条件尝试这种治疗模式。将来,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方式有可能是这样:患者就诊后,进行相关基因检测,根据基因突变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随着后续更多药物的问世,每个药物会有不同基因型的优势人群,对于患者而言,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治疗效果会更好,生存期延长也会更为显著。

NAVIGATOR研究成功,阿泊替尼为PDGFRA外显子18突变患者带来高效治疗

在阿泊替尼出现之前,PDFGRA外显子18突变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尤其是D842V突变患者几乎是无药可用,D842V突变对现在的标准一线、二线、三线治疗药物都原发耐药,亟待有效的新药问世。业界一度非常期待NAVIGATOR研究的结果,而该研究的结果也不负众望。在PDGFRA外显子18突变的患者,阿泊替尼的客观缓解率(ORR)达86%,临床获益率95.3%,而在D842V的患者中,ORR更是高达88%。这个药物的出现为PDGFRA外显子18突变患者带来了转机,彻底解决了D842V突变患者无药可用的困境,也填补了整个胃肠间质瘤领域在这一部分患者中的治疗空白。因此,这个药物的出现,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大家都非常期待。基于NAVIGATOR研究,阿泊替尼已经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于PDGFRA 外显子18突变(包括D842突变)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成年患者。

未来,阿泊替尼用于早期患者大有可为

NAVIGATOR研究结果确立了阿泊替尼在PDGFRA外显子18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地位。今后,随着研究的拓展,阿泊替尼可能会有更多的适应证领域,包括新辅助治疗。例如对于肿瘤比较大的患者,直接手术可能会导致肿瘤破裂,或者说直接手术可能需要联合器官切除,此时,我们可以先使用阿泊替尼,使肿瘤缩小,之后再进行手术,这样患者会更安全。此外,阿泊替尼也可能会用于患者的辅助治疗。很多患者在手术之后,仍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不进行辅助治疗可能会出现复发。对于携带D842V突变的高危或中危病人,我们可以考虑采用阿泊替尼进行辅助治疗,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