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CALGB 40601研究双靶新辅助治疗的生存结局

导读:2020年10月23日,JCO杂志再次刊载了CALGB 40601研究(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双靶新辅助治疗)的次要终点报告,即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结局,以及预测病理完全缓解和生存结局的基因表达特征。

拉帕替尼是一种靶向于HER1、HER2的小分子TKI。目前已有NeoALTTO、NSABP B-41、CALGB 40601等多项拉帕替尼新辅助双靶治疗的临床试验。其中大家所熟知的NeoALTTO研究,是在术前给予6周的L/H/HL序贯8周的TL/TH/THL,术后3周期FEC序贯52周的L/H/HL,结果显示THL可较T显著提高pCR率(51.3% vs 29.5%,P=0.0001),但治疗组之间的EFS和OS无显著差异,仅在达到pCR的患者看到相较于non-pCR患者的生存优势。

1.png

CALGB 40601研究是另一项拉帕替尼新辅助双靶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其研究设计为术前给予16周的TL/TH/THL,术后给予AC剂量密集化疗序贯曲妥珠单抗1年。

2.png

2016年刊载于JCO的主要终点报告显示,拉帕替尼双靶组较曲妥珠单抗的pCR率有所提高(56% vs 45%,P=0.13),无统计学意义;但激素受体阴性、HER2基因扩增、p53基因突变、某些免疫细胞浸润的亚组患者可显著提高。

3.png

除了研究设计不同以外,NeoALTTO和CALGB 40601研究入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CALGB 40601研究中的HR阳性人群比例更高(59% vs 48%)。HR阳性患者pCR转化为生存获益的难度更大。

4.png

那么,CALGB 40601研究是否能够转化为生存获益呢?2020年10月23日,JCO杂志再次刊载了CALGB 40601研究的次要终点报告,即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结局,以及预测病理完全缓解和生存结局的基因表达特征。

RFS和OS分析

中位随访83个月,TL组、TH组和THL组的复发事件数分别为18(26.9%)、24(20%)和8(6.8%),7年RFS率分别为69%(95%CI:58~82)、79%(71~87)和93%(88~98);THL组相较于TH组的复发风险有显著差异(HR=0.32,95%CI:0.14~0.71,P=0.005)。

TL组、TH组和THL组的死亡事件数分别为9(13.4%)、14(11.7%)和4(3.4%),7年OS率分别为84%、88%和96%;THL组相较于TH组的死亡风险有显著差异(HR=0.34,95%CI:0.12~0.94,P=0.037)。

综合所有治疗组来看,pCR与RFS存在显著相关。在141例达到pCR的患者中仅有14例(9.9%)复发,而154例新辅助后残存病灶(RD)患者中有35例(23%)复发,pCR患者相较于和RD患者的复发风险有显著差异(HR=0.42,95%CI:0.23~0.78,P=0.006);死亡风险也显著降低70%(HR=0.30,95%CI:0.12~0.74,P=0.009)。

5.png

内生型和pCR、RFS的相关性

采用PAM50进行肿瘤多基因检测,大多数肿瘤是HER2富集型(146/264;55%),其次是管腔B型(13%)、正常型(12%)、管腔A型(11%)和基底型(8%)。尽管不同激素受体状态的亚型分布有显著差异(P<0.001),但在HR阳性组和阴性组中,HER2富集型均是最常见的亚型(分别为44%和72%)。

146例HER2富集患者中有89例(61%)达到了pCR,显著高于非HER2富集患者(29/118,25%)(OR=3.8,95%CI:2.23-6.72;P<0.001)。

不同亚型乳腺癌之间的RFS也存在显著差异。腔型A型的pCR率最低(14.3%),RFS结果最好,随访7年后无事件发生。相比之下,HER2富集的pCR率最高(61%),但RFS结果明显较差,7年RFS率仅为25%(30/146)。有意思的是,89例达到pCR的HER2富集患者中,只有10例(11%)发生RFS事件,而57例HER2富集的RD患者中只有20例(35%)发生RFS事件。

基因模型预测pCR和RFS

研究还用688个基因来建立可以预测pCR和RFS的模型。结果显示有215个基因(31.25%)与pCR显著相关,与此前的报道一致,HER2富集标记物、PAM50复发风险、ERBB2基因表达和B细胞/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标志物为pCR的正性预测因子,而ESR1基因表达、管腔A型、管腔肿瘤评分、化学内分泌评分(CES)和LumA-HER2-E评分等为负性预测因子。

在688个基因中,有45个(6.54%)基因与RFS显著相关,而且接受AC或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均不影响这种相关性;有22个(3.2%)基因与pCR和RFS均显著相关,包括7个固有亚型相关基因和8个免疫基因。所有免疫基因与高pCR率、RFS延长均相关,而肿瘤相关基因则相反。

在不同的基因组生物标记之间观察到高皮尔逊相关性(数据补充)。为了处理这种共线性,我们使用弹性网络建立了两个高维模型,用以预测一个事件的结局时间为7年时的pCR和RFS。

最佳pCR预测模型包括696个变量(8个临床特征和688个基因)中的55个(7.9%)变量。该模型包括临床特征(如治疗组)、几种亚型、免疫B细胞和T滤泡辅助信号、ESR1和ERBB2基因表达,以及CES、 LumA-HER2-E等。

最佳RFS预测模型包括697个变量(9个临床特征和688个基因)中的46个(6.6%)变量。在该模型中,pCR状态和治疗组等临床特征具有最大的权重。此外,模型中还包括亚型相关生物标志物和多个B细胞和T细胞信号,以及9个(1.3%)基因;尤其是5个免疫基因与FRS存在显著相关性:2个lgG基因,1个B细胞/血浆细胞基因,1个辅助T细胞基因和1个T细胞/B细胞基因。

此外,研究还探讨了HER2富集和lgG特征的预测价值,以及这两种生物标志物是否能预测双重HER2阻断的益处。与TH相比,使用THL治疗的HER2富集(HR=0.28;95%CI:0.1~0.77,P=0.014)和lgG高(HR=0.09;95%CI:0.01~0.72;P=0.023)的患者具有显著的RFS益处。

6.png

RD患者RFS的基因组特征

考虑到治疗和预后的影响,以及关键特征中pCR和RFS关系的不一致性,肿瘤残存(RD)亚群尤其令人感兴趣。在两个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HER2富集与较短的RFS显著相关(HR=1.77;95%Cl:1.19~2.62;P=0.005),而lgG信号与更长RFS相关(HR=0.65;95%Cl:0.46~0.93;P=0.019)。

此外,HER2富集或lgG低的RD患者与更短的RFS显著相关。在多变量Cox分析中,lgG仍是孤立的良好预后因素(HR=0.60;95%CI:0.41~0.86;P=0.005),而HER2富集的RD患者RFS明显较差(HR=2.12;95%CI:1.35~3.35;P=0.001)。值得注意的是,激素受体状态与RFS无显著相关性。

7.png

研究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双靶抗HER2新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结局。结合分子亚型和免疫特征可预测pCR和RFS,包括所有患者以及有残存病灶患者。这些方法可为HER2阳性乳腺癌合理升级或降级治疗策略提供手段。

参考文献

[1]Fernandez-Martinez A, Krop IE, Hillman DW, et al. Survival, Pathologic Response, and Genomics in CALGB 40601(Alliance), a Neoadjuvant Phase III Trial of Paclitaxel-Trastuzumab With or Without Lapatinib in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Oct 23]. J Clin Oncol. 2020;JCO2001276. doi:10.1200/JCO.20.01276
[2]Carey LA, Berry DA, Cirrincione CT, et al. Molecular Heterogeneity and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Targeting in CALGB 40601, 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of Paclitaxel Plus Trastuzumab With or Without Lapatinib. J Clin Oncol. 2016;34(6):542-549. doi:10.1200/JCO.2015.62.1268
[3]de Azambuja E, Holmes AP, Piccart-Gebhart M, et al. Lapatinib with trastuzumab for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NeoALTTO): survival outcomes of a randomised, open-label, multicentre, phase 3 trial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Lancet Oncol. 2014;15(10):1137-1146. doi:10.1016/S1470-2045(14)7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