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有家有"爱",共同抗癌

对于肿瘤的成功防治,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家庭健康才能助推中国健康。2021年4月15~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

最新发布的“2021中国现代生命发展指数”调查中,癌症以63.9%的得票率,成为人们最担心自己得的十种疾病之首。同时统计数据证实,恶性肿瘤是造成中国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常见新发癌症亚军——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二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全球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已经升至第三位,2020年全球共新发193万例患者。其中,我国每年结直肠癌的新发人数达55万,2020年新增死亡人数28万,我国结直肠癌的总体发病率已跃升至全球的第二位!

但是,结直肠癌本身疾病特点鲜明,发病隐匿、恶变时间长、早期肿瘤治愈率高。

大多数结直肠癌都是经过5~10年的肠息肉发展形成的,只要在肠癌的高发年龄段,即50~75岁间,保持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测,提前切掉可疑的息肉,就可以有效预防结直肠癌。因此,要加强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预防及早诊早治的重视。

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现状

遗憾的是,尽管结直肠癌的早期预防可以降低癌变的发生率,但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很多患者在出现症状后才去医院检查。调查显示,我国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而83%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化疗药物到靶向药物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全球药物研发的进步对于推动晚期结直肠癌(mCRC)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肿瘤细胞自我更新和防御能力强,许多患者接受一线、二线治疗后,可能出现治疗失败或耐药,面临后续三线治疗“缺药困境”。现实中,二线治疗失败后仍有约2/3患者体能状况比较好、强烈希望接受进一步治疗,临床亟需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弥补未满足的治疗需求。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抗癌靶向新药呋喹替尼打破了三线治疗困境,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曙光,犹如一场“及时雨”。

CSCO指南最高级别推荐治疗结直肠癌的药物——呋喹替尼

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已经成为mCRC治疗的重要策略,从一线治疗到一线后维持治疗,再到二线及三线治疗,以抗血管生成为主要靶点的药物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呋喹替尼就是非常独特和卓越的口服抗血管生成靶向药。

呋喹替尼对晚期三线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良好,高度选择性抑制VEGFR1,2,3,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对其他激酶作用较弱或者无作用,降低了脱靶毒性,患者耐受性良好。

呋喹替尼大型III期临床研究FRESCO研究表明:

呋喹替尼显著延长中位总生存期至9.30个月,降低死亡风险35%;62.2%的患者达到疾病控制,获得疾病稳定的患者中位稳定持续时间长达5.5个月。并且,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抗VEGF治疗,呋喹替尼都能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死亡风险。

对于合并肝转移的患者,不仅延长生存,还可以带来更具生活质量的生存获益,基于FRESCO数据的Q-TWiST研究显示:对于合并肝转移的患者,呋喹替尼组改善mCRC患者的生活质量,肝转移患者获益程度与总体人群一致,相较于安慰剂组有额外的2.19个月的生存获益,改善幅度达30.87%。

基于上述确切的疗效数据和良好的耐受性,呋喹替尼得到了国内专家的一致认可,被《2020CSCO结直肠癌指南》以1A类证据I级推荐作为三线治疗的标准方案,同时由于其对于晚期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显著疗效及安全性,也被写入《2018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及综合治疗指南》,作为对于二线化疗失败后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推荐。

目前,呋喹替尼已纳入医保目录,极大提高了该药在患者中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对临床医生和结直肠癌患者来说,是晚期结直肠癌口服靶向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优选。

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结直肠癌的警惕症状,才能降低发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