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转移不是“催命符”,我们应预防治疗“两手抓”

4月15日-4月21日是第27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次活动主题为“点亮抗癌之路,助力健康中国。”作为乳腺癌患者,抗癌路上最害怕的就是复发转移。如何预防,如何治疗,我们邀请了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秦文星副教授为大家逐一击破难题,无惧复发转移。

复发转移呈双峰分布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乳腺癌226万例,首次超过肺癌(221万例),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占到了新发癌症病例的11.7%。2020年中国新发乳腺癌42万例,死亡人数12万例[1]。

尽管早期乳腺癌临床治愈率可达80%~90%,但采取根治性治疗后仍有30%~40%的患者会发生复发转移。患者一旦复发转移,不仅治疗难度有所增加,生存预后也将明显受到影响。

那么,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首先是年龄因素,患者越年轻(<35岁),复发转移风险越高。其次,肿瘤越大、淋巴结转移数越多,癌细胞越难以被完全清除,为复发转移埋下隐患。最后,不同分子分型对复发转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关研究显示,所有乳腺癌分子亚型中,基底细胞样型(大部分为三阴型乳腺癌)和HER-2过表达型相对Luminal A、Luminal B型预后较差些。乳腺癌术后总复发转移风险呈双峰分布,发生在术后第2、5年,但基底细胞样型在术后第3年还会出现一个小高峰[2]。

预防复发转移,四大因素必不可少


01 规范治疗,定期复查

治疗不彻底,给了癌细胞卷土重来的机会。建议患者规范化治疗,重视首次合理化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避免擅自中断治疗。另外,既然复发转移的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患者在治疗后更要定期复查,早发现,早治疗。


复查频率[3]:
术后2年,一般每3个月随访1次;
术后3~5年,每6个月随访1次;
术后5年以上:每1年随访一次,直至终身。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而不拘泥于固定时间。


02 坚持锻炼,提高体质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诊断后坚持体力活动可以降低34%的乳腺癌死亡风险和41%的乳腺癌复发风险。在抗肿瘤治疗结束后,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身体素质。不过何时开始,何等强度、何种运动方式应咨询专科医生。

64岁以下的成年乳腺癌患者,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次,每次15~30分钟即可。

65岁以上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如果有合并行动受限的慢性疾病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长时间处于不运动的状态。

慢走、散步、游泳、太极拳这些运动都比较适合乳腺癌患者。要提醒大家的是,运动要适量,循序渐渐,贵在坚持。


03 科学饮食,保证营养

乳腺癌患者术后应进食营养均衡和多元化的食物,保证机体正常运转。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某一种食物直接与乳腺癌复发转移相关,因此大家不能盲目“忌口”,走入“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的误区。

但要提醒的是,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摄入过多会导致机体肥胖,而绝经后肥胖的女性体内可能产生更多的雌激素,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日常饮食中,注意少进食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另外,像蜂王浆、胎盘素、酒精这类食物应忌吃。


04 保持良好心态

好的心态是对抗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免费武器。研究发现,80%以上的癌症患者患癌前经受过不良事件的打击。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人比开朗阳光的人更容易患病也更难康复。

得了乳腺癌,我们应该积极面对,避免消极心态。要知道,乳腺癌是所有癌种中,生存预后较好的一种,即便发生复发转移后,存活几十年的也大有人在。


治疗复发转移,前沿治疗很重要

即便不幸再次中招,疾病发生进展也不用过于焦虑。目前针对不同分型的乳腺癌也有不少新的治疗手段。

以最让乳腺癌患者头疼的三阴性乳腺癌为例,由于其ER、PR、HER-2表达均为阴性,对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都不敏感,转移后的治疗通常以化疗为主,但患者生存获益有限,亟需其他更有效的治疗。

由于三阴性乳腺癌有更多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更好的反应,以及三阴性乳腺癌在肿瘤和免疫细胞上均有较高水平的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免疫治疗率先在三阴性乳腺癌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阿替利珠单抗是首个PD-1/PD-L1抑制剂。2019年3月,阿替利珠单抗获FDA批准,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用,治疗晚期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也是全球首款用于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的药物。

 

面对复发转移我们的抗癌“武器”日渐增多,希望乳腺癌患者们无惧复发转移,积极治疗依然能够活得长、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