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因性疲乏

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较多,除了抑郁、疼痛及呕吐等症状外,癌因性疲乏常被忽视。研究发现,癌因性疲乏发生率59% ~ 99% ,大约 65%--100%接受抗肿瘤化疗的患者、82% --96%放疗的肿瘤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癌因性疲乏。癌因性疲乏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主观症状,为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等全过程,有发生快、持续时间长、程度重和不可预知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CRF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癌因性疲乏系一种由肿瘤或抗肿瘤治疗引起的令人不安的、持续的身体、情感和/或认知方面的主观的疲劳感觉及精力衰竭感,干扰日常生活及功能。引起癌因性疲乏产生的主要因素就是肿瘤疾病的多个并发症。其中,最常见因素就是肿瘤营养不良。研究发现,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40%~80%,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达58%。患者营养状态与疲劳密切相关,肿瘤患者的能量、糖、 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以骨骼肌蛋白和内脏蛋白分解增加,负氮平衡为主要特征性表现,营养不良会导致合成 ATP 营养物质减少,进而减少了 ATP 的合成,引起疲乏。肿瘤并发症中可以见到癌因性疲乏者,如中重度贫血、甲状腺功能紊乱、疼痛等,且均可促其发生和发展。营养不良肿瘤患者中的中重度贫血并不少见,源自于新生血管丰富且易破裂引起慢性失血、肿瘤浸润或抗肿瘤治疗致骨髓抑制出现,影响患者造血和止血功能,这均会导致血红蛋白减少。血红蛋白具有携氧功能,组织细胞因无法得到充足氧气代谢,只能行无氧呼吸引起乳酸堆积,导致疲乏。

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方法,也与疲乏的发生相关。化学治疗引起的毒副反应,如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放疗引起的细胞损伤等均可加重疲乏的发生。研究证实,放射治疗在癌因性疲乏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肿瘤患者进行生物治疗(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时, 更易导致疲乏的发生,这可能不仅与生物制剂易引起发热、 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有关外,而且可能也与生物制剂的剂型、剂量、给药途径有关。

由于荷瘤机体的异常代谢状态以及肿瘤组织自身微环境异常状态的缘故,部分肿瘤患者在肿瘤诊断之前以疲乏为首发症状而就诊。肿瘤细胞可以释放如IL-2、IL-6、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不仅影响机体正常细胞的功能代谢,且促肿瘤细胞生长,进而导致机体机能降低,出现发热、贫血、感染等,引起疲乏的发生。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水平明显升高,且荷瘤动物的自发活动与之前相比明显减少,这就证实了肿瘤本身参与了疲乏的发生发展。

诸如肿瘤的诊断、治疗、功能 障碍、经济负担、自我形象紊乱等心理社会因素,都可能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促使肿瘤患者疲乏的发生、发展。有调查发现,6%的肿瘤患者极度沮丧,32%的患者出现抑郁性心境调节障碍。精神心理不良反应,如情绪紊乱、焦虑、沮丧、害怕等负性情绪反应促进和加重疲乏。

癌因性疲乏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倾向认为可能与炎症细胞因子、细胞失调、激素、遗传等有关,即是由多因素参与的结果。研究发现,肌肉和线粒体的功能与癌因性疲乏的发生、发展有关。肿瘤患者能量的产生主要通过糖酵解途径提供,糖酵解途径可导致乳酸产生过多,肌肉组织ATP合成不足,肌肉收缩功能下降,以手握力、股四头肌肌力下降明显。细胞因子是细胞之间的通信蛋白,主要介导炎症反应和影响下丘脑-垂体系统,不仅促进炎症反应也能抑制炎症反应。促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类、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均可刺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产生。

有研究发现,与无疲乏患者相比,疲乏乳腺癌患者血清IL-6、IL-1等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恶性肿瘤本身、抗肿瘤治疗副反应、心理社会因素、均可促使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使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出现疲乏。而睡眠障碍也可通过影响患者血清的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产生疲乏的因素。神经内分泌系统是人体调节能量的重要系统,其中甲状腺-垂体-肾上腺轴是人体典型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对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及皮质醇调节起关键作用,其中皮质醇是重要的炎性调节因子,主要通过刺激 白细胞粘附趋化起抗炎作用。同时皮质醇对抗炎和能量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两点已证实与CRF相关,具体机制可能与代谢异常有关。目前已知,肿瘤及抗肿瘤相关治疗可引起机体正负反馈调节功能紊乱,致使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等,进而导致荷瘤机体产生疲乏。

癌因性疲乏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主观症状,常被临床医师所忽视,而伴随着新型医疗模式的转变,在肿瘤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更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肿瘤患者多发的营养不良与癌因性疲乏脱不了干系,肿瘤营养不良程度与癌因性疲乏的发生几率和严重程度也呈正相关。

对癌因性疲乏的处理,NCCN指南已推出筛查、评估、干预及再评估四个阶段,但临床医师重视程度低,且目前缺乏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使癌因性疲乏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预后。通过相关干预措施,降低患者癌因性疲乏产生的水平,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