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型增生 1型

有证据表明 omodysplasia-1(OMOD1) 是由染色体 13q32 上GPC6 基因( 604404 )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

点位 表型 表型
MIM 编号
遗产 表型
映射键
基因/位点 基因/基因座
MIM 编号
13q31.3-q32.1 异型增生 1 258315 AR 3 GPC6 604404

▼ 说明
------
Omodysplasia-1(OMOD1) 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骨骼发育不良,其特征是严重的先天性微畸形,肱骨和股骨缩短和远端逐渐变细,呈现棒状外观。典型的面部特征包括突出的前额、前额隆起、短鼻子和下陷的宽桥、短小柱、前倾鼻孔、长人中和小下巴。不同的发现是隐睾、疝气、先天性心脏缺陷和认知延迟(Elcioglu 等人,2004 年;Albano 等人,2007 年)。

异型增生的遗传异质性

另见 omodysplasia-2(OMOD2; 164745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的疾病,其异常仅限于上肢。肱骨远端伴有肘部复杂畸形的面部变化和典型生长缺陷在这两种实体中似乎相似(Baxova 等,1994)。

▼ 临床特点
------
博罗霍维茨等人(1991)描述了 2 对同胞,他们是来自一个阿拉伯穆斯林亲属的近亲夫妇的后代,他们在出生时出现严重的短肢侏儒症,面部和放射学外观与Maroteaux 等人的4 号和 5 号患者相似(1989)在他们关于明显的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骨病的报告中,他们称之为发育异常( 164745 )。

巴克索瓦等人(1994)描述了一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异型增生的兄弟姐妹,他们的父母是近亲和表型正常的。两个同胞都有严重的侏儒症、面部畸形和智力低下。其中一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放射学检查结果包括肱骨远端发育不全,桡尺骨分离。股骨的近端是棒状的。

Di Luca 和 Mitchell(2001)描述了一名患有常染色体隐性发育不良的 5 岁女孩成功的无并发症全身麻醉手术。

斯托尔等人(1995)报道了一个四肢很短的女孩,她的父母是堂兄弟姐妹。一位表姐的姑姑,也是表亲父母的产物,四肢很短;由于她在 3 岁时去世,因此无法进行身体或放射学检查。

Al Gazali 和 Al-Asaad(1995)描述了一个典型的男婴,其出生于俾路支血统的近亲父母,他们之前有一个有同样异常的女儿。作者还提供了对早期报告病例的回顾(Maroteaux 等人,1989 年;Borochowitz 等人,1991 年;Kiss 等人,1991 年)。他们建议Viljoen 等人报告的其中一个病例(1987)作为根茎发育不良(268250)实际上是一个异型增生的病例。

博罗霍维茨等人(1998)描述了一例根据孕中期超声检查和死后放射学检查结果诊断出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异常增生。异型增生骨骺板的病理特征是增殖软骨区扩大和紧密堆​​积的小软骨细胞数量增加。作者提出,这种疾病背后的骺板细胞的遗传功能缺陷可以通过骺板增殖区中小软骨细胞数量的增加部分补偿,尽管是无效的。

埃尔乔格鲁等人(2004)指出,已报告的常染色体隐性异型增生少于 20 例。他们介绍了另外 5 名患者,包括 2 名同胞。临床特征是根茎性侏儒症,肘部和膝盖伸展受限,面部明显,鼻子短,鼻梁凹陷,人中长,婴儿中线血管瘤和男性隐睾。放射学发现包括短肱骨和股骨远端发育不全,具有特征性的桡骨脱位和尺桡骨分离。埃尔乔格鲁等人(2004)强调男性优势,并表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育异常更为罕见。他们指出,之前报告的 5 名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有掌骨缩短,这在任何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育不良的患者中都没有出现过。

阿尔巴诺等人(2007)描述了一个巴西男孩,出生于近亲父母,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育不良。

▼ 遗传
------
Borochowitz 等人报道的家族中异型增生的遗传模式(1991)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致。

▼ 命名法
------
博罗霍维茨等人(1995)讨论了发育不良的疾病分类学,并建议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称为具有桡骨脱位的微粒发育不良。另一方面,Maroteaux(1995)认为,创建一个新实体只会引起混淆,因此倾向于保留隐性发育异常这一名称。

▼ 细胞遗传学
------
谭等人(2005)报道了一个家庭中常染色体隐性发育不良的复发,在妊娠 13 周时通过产前超声检测到。受孕产物和受影响同胞的染色体分析显示父系遗传的旁中心倒位,inv(15)(q13q21.3)。由于灾难性发育不良( 222600 ) 与该表型之间的相似性,进行了 SLC26A2 基因( 606718 ) 突变检测,但未检测到突变。

▼ 测绘
------
Campos-Xavier 等人(2009)调查了来自 5 个先前报道的家庭的 8 名患者和 2 种受孕产品(Baxova 等人,1994 年,Tan 等人,2005 年,Di Luca 和 Mitchell,2001 年,Elcioglu 等人,2004 年,Boochowitz 等人, 1991年) 和另外 1 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异常增生患者。所有 5 个家族的全基因组连锁扫描显示染色体 13q31.1-q32.2 上的 lod 得分为 3.2,该片段也是近亲父母患者中常见的纯合区域。使用 10 个额外标记的精细定位证实了连锁并将该区域减少到 4.5 cM,两侧是 D13S265(89.3 Mb) 和 D13S167(93.8 Mb),在 D13S886 位点的 theta = 0.0 处的 lod 得分 Zmax 为 4.0。

▼ 分子遗传学
------
基于 GPC6 作为参与细胞生长控制和发育分化的生长因子的共同受体的推定功能,Campos-Xavier 等人(2009)筛选了该基因在 5 个分离全身性发育异常的家庭的受影响成员和另外 1 名患者中的突变。在所有受影响的人中,他们在 GPC6 基因( 604404.0001 - 604404.0007 ) 中发现了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所有的突变都预测了功能蛋白的缺失。Campos-Xavier 等人(2009) 假设这些突变废除了 GPC6 在生长板中的功能,并导致生长因子信号传导和形态发生素梯度改变,导致增殖性软骨细胞终末分化失败和长骨生长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