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 5型

常染色体显性耳聋-5(DFNA5) 是由染色体 7p15 上GSDME 基因( 608798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点位 表型 表型
MIM 编号
遗产 表型
映射键
基因/位点 基因/基因座
MIM 编号
7p15.3 耳聋,常染色体显性 5 600994 AD 3 GSDME 608798

▼ 临床特点
------
Huizing 等( 1966 , 1966 ) 研究了一个广泛的荷兰亲属的 5 代,其中 67 人患有非先天性进行性知觉性耳聋。发病于儿童早期,高频受损。随着损害逐渐扩展到较低频率,损失迅速增加。

Huizing 等(1983)和 van den Wijngaart 等人( 1985 , 1985 ) 提供了对 Huizing 等人报道的家庭的随访(1966 年,1966 年)。

▼ 测绘
------
在扩展的荷兰亲属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进行性听力损失始于 Huizing 等人最初描述的高频(1966 年,1966 年),Van Camp 等人(1995)使用连锁分析将致病突变定位到标记 D7S493 和 D7S632 之间的 15-cM 间隔。这些标记先前已通过原位杂交定位到 7p15(Green 等,1994)。

范拉尔等人(1997)将 DFNA5 候选区域细化到小于 2 cM 并将该区域克隆到 YAC 重叠群中。DFNA5 候选区域的细化排除了 HOXA1 基因( 142955 ) 作为该疾病突变的候选者。

▼ 分子遗传学
------
通过定位克隆策略,Van Laer 等人(1998)从耳蜗中表达的 DFNA5 区域中分离出一个基因。在最初由 Huizing 等人描述的家庭成员中( 1966 , 1966 ),他们在该基因的内含子 7 中发现了一个插入/缺失突变,该突变不影响内含子-外显子边界,但在内含子的 3-prime 末端删除了 5 个 G-三联体( 600994.0001 )。该突变与家族中的耳聋共分离,并导致外显子 8 跳过,导致开放解读码组过早终止。

在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中国家庭中,Yu 等人(2003)在 DFNA5 基因( 608798.0002 ) 中发现了一个 3-bp 的缺失,该缺失与表型分离,并被预测会导致外显子 8 的跳跃,就像Van Laer 等人先前报道的 DFNA5 突变一样(1998)。

在一个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的 5 代荷兰家庭中,Bischoff 等人(2004)在 DFNA5 基因( 608798.0003 ) 中发现了一个导致外显子 8 跳跃的剪接位点突变。效应而不是单倍不足。

程等人(2007)在患有迟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中国大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发现了 DFNA5 基因( 608798.0004 ) 中的杂合剪接位点突变。发病年龄从 11 岁到 50 岁不等,听力损失首先影响高频,但后来涉及所有频率。作者指出,在 DFNA5 基因中描述的所有致病突变都会导致外显子 8 的跳跃,这表明具有非常特殊的功能获得效应。

在一个 5 代伊朗家庭中,孤立出似乎对应到 DNFA5 基因座的非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Van Laer 等人(2007)在 DFNA5 基因的外显子 5 中发现了杂合截短突变。然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该突变与该家庭的听力损失无关。作者表示,随后发现了与 4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座的连锁(未发表的结果)。范拉尔等人(2007)指出,这些发现支持了这样一个假设,即只有由外显子 8 跳过引起的非常特定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才能导致 DFNA5 相关的听力损失。

▼ 历史
------
Dolowitz 和 Stephens(1961)描述了高音神经性耳聋存在于所有年龄段,但在摩门教家族 4 代的老年成员中更为严重。听力损失在几十年内的缓慢进展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帕帕雷拉等人(1969)描述了 2 例显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解剖学发现。Nance 和 McConnell(1973)观察了 4 代亲属。

Higashi(1988)提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根据听力图的斜率可分为4种类型。第一种听力图最陡峭,第四种听力图接近水平;其他两种类型是中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