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尿症

有证据表明 I 型黄嘌呤尿症(XAN1) 是由染色体 2p23 上编码黄嘌呤脱氢酶(XDH;607633 )的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

点位 表型 表型
MIM 编号
遗产 表型
映射键
基因/位点 基因/基因座
MIM 编号
2p23.1 黄嘌呤尿,I型 278300 AR 3 XDH 607633

▼ 说明
------
黄嘌呤尿症首先由Dent 和 Philpot(1954) 描述,其特征是在尿液中排泄大量黄嘌呤,并有形成黄嘌呤结石的趋势。血清和尿液中的尿酸显着减少。两种临床上相似但不同的黄嘌呤尿症已被确认。在 I 型中,黄嘌呤脱氢酶单独缺乏,而在 II 型(XAN2;603592 ) 中,黄嘌呤脱氢酶和醛氧化酶( 603592 )双重缺乏。I 型患者可以代谢别嘌呤醇,而 II 型患者则不能(Simmonds 等,1995)。钼辅助因子缺乏症也会出现黄嘌呤尿( 252150 )。

II 型黄嘌呤尿症是由 MOCOS 基因( 613274 )中的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使 XDH 和 AOX1 的钼辅因子硫酸化的酶( 602841 )。

▼ 临床特点
------
Dickinson 和 Smellie(1959)描述了一个经过充分研究的单一案例,一个无血缘关系、未受影响的父母的孩子。瓦茨等人(1964)描述了一名 23 岁的女性,由于血清尿酸非常低,她怀疑患有这种疾病。没有尿路结石。酶分析显示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几乎没有氧化,这可能是由于黄嘌呤氧化酶( EC 1.1.3.22 )的缺陷,该酶催化次黄嘌呤氧化为黄嘌呤以及黄嘌呤氧化为尿酸(Engelman 等人,1964 年;斯珀林等人,1971 年)。已经观察到受影响的兄弟(Wyngaarden,1978)。Chalmers 等人研究的第八位已知患者是一名黑人男性(1969), 骨骼肌中出现结晶沉积物。Engelman 等人也描述了具有结晶沉积物的肌病(1964)。据报道,黎巴嫩血统的人出现黄嘌呤尿的频率增加(Frayha 等人,1977 年)。

马特奥斯等人(1987)在对父母是表亲的 2 名同胞的研究中提供了增强次黄嘌呤补救的证据。一个是 13 岁的男孩,在他出生后的第一年里排出了多颗棕黄色的结石,2 岁时患有右侧输尿管结石,需要手术切除。6岁时,因多处盆腔和输尿管黄嘌呤结石需要再次手术。随着饮水量和碳酸氢钠的增加,他仍然没有症状。他 22 岁的妹妹从出生起就一直身体健康。马特奥斯等人(1987)提供的数据表明黄嘌呤主要来源于遗传性黄嘌呤尿症中 GTP 至 GMP 的降解,无论是在基础状态还是静脉注射果糖后。这种次黄嘌呤补救途径的旁路可以解释为什么黄嘌呤是黄嘌​​呤尿中排泄的主要尿嘌呤。

Maynard 和 Benson(1988)描述了一名 3 岁巴基斯坦女孩和她 5 岁姐姐的遗传性黄嘌呤尿症。前者患有终末期肾盂肾炎和无功能的右肾肾积水,原因是右侧输尿管中的黄嘌呤结石。姐姐也患有β-地中海贫血,没有症状。

Fildes(1989)观察到一名 7 个月大的科威特女孩因遗传性黄嘌呤尿症而异常发生尿石症。肾结石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中。

罗卡等人(1992)报道了一名 80 岁的男性患有遗传性黄嘌呤尿症。他在 6 岁时患有左肾珊瑚状结石和左肾手术史。他还患有一种 Ehlers-Danlos 综合征(见 EDS1;130000)。

马约顿等人(1998)描述了 2 名因低尿酸血症而偶然发现的黄嘌呤尿症的无关成人。其中一名是 36 岁的男子;第二个是一名 76 岁的妇女,她被发现患有可透过放射线的肾结石。

▼ 分子遗传学
------
市田等人(1997)研究了 4 名经典黄嘌呤尿症患者,以发现酶缺乏症的分子原因。一名受试者在 XHD 基因的第 682 位核苷酸发生 C 到 T 转换,导致 arg228 到 ter 无义替换( 607633.0001 )。该受试者的十二指肠粘膜没有黄嘌呤脱氢酶蛋白,而 mRNA 水平没有降低。作为同胞的另外两名受试者是这种突变的纯合子,而另一名受试者被发现在杂合状态下携带相同的突变。第四名受试者在 cDNA 的核苷酸 2567 处有 C 缺失,预计该缺失会从核苷酸 2783 产生终止密码子( 607633.0002)。该受试者的突变是纯合子的,十二指肠粘膜中的 mRNA 水平没有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