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口哨面容综合征

口哨脸综合征的特点是面部不典型,手脚异常。大多数病例显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见远端关节弯曲 2A(DA2A; 193700 )。很少有关于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报道(Altunhan 等人的总结,2010 年)。

▼ 临床特点
------
Freeman 和 Sheldon(1938)首次将吹口哨综合征描述为颅腕骨营养不良。Burian(1963)重新发现了该实体并将其称为“吹口哨综合症”。

赞皮诺等人(1996)描述了一个男孩的吹口哨脸综合征的散发病例,他也有严重的高渗、吞咽问题以及小脑和脑干萎缩。作者认为原发性脑异常可以解释该综合征的许多表现。他们指出,由于不同的发病机制(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广泛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异质性,谈论 Freeman-Sheldon 谱( 193700 ) 而不是综合征可能更合适。

阿尔图汉等人(2010)报道了一个 22 天大的男孩,出生于土耳其近亲,患有吹口哨综合征。他身材矮小,进食不良,小头畸形,活动减少。他的异常面部外观包括嘴唇紧缩、小嘴、小颌畸形、下巴凹陷、突出的鼻唇沟、长人中,以及特别是在哭泣时吹口哨的面部外观。双手收缩,无名指和无名指屈指、尺骨偏斜。其他特征包括双侧腹股沟疝和隐睾。他出现阵发性高烧,无感染迹象或每 2 至 3 天发生一次恶性高热。在随访期间,据报道他有胃肠道反流和频繁的肺部感染。

▼ 遗传
------
Hashemi(1973)描述了一个具有父母血缘关系的零星病例;Alves 和 Azevedo(1977)报告了受影响的同胞,正常近亲父母的后代,表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库塞夫等人(1982)在同性单绒毛膜双羊膜双胞胎中观察到该综合征,这些双胞胎通过 HLA 分型显示为异卵,其父母正常且无关。在最后一对病例中,诊断基于特征性面部特征(突出的眶上嵴、眼睛凹陷、小口、皱巴巴的嘴唇、下巴的 H 形酒窝)和手(对称的握紧手指,弯曲和尺骨偏斜)。

菲茨西蒙斯等人(1984)报道了受影响的同胞,出生于未受影响的近亲父母,表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Sanchez 和 Kaminker(1986)描述了受影响的兄弟姐妹,其无血缘关系的父母不受影响。作者认为这很可能代表了这种疾病的隐性形式。提到的其他可能性是显性基因和上位隐性基因的生发嵌合现象,抑制异常显性基因在父亲中的表达,其父母是表亲。

Wang 和 Lin(1987)描述了正常非近亲父母所生的患病兄弟,并认为这是常染色体或 X 连锁隐性遗传的证据。

达拉皮科拉等人(1989)描述了患有吹口哨脸综合症的兄弟姐妹,他们的父母未受影响。这些特征是常染色体显性形式的典型特征。父母生发嵌合体是一种明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