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CHYDACTYLY,A2 型

因为 A2 型短指(BDA2) 是由染色体 4q 上的 BMPR1B 基因( 603248 ) 或染色体20q11上的 GDF5 基因( 601146 )中的杂合突变引起的。它也可能是由染色体 20p12 上的拟议调控元件的杂合重复引起的,该元件影响发育中肢体中 BMP2( 112261 )的表达。

▼ 说明
------
Brachydactyly A2 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食指中节指骨畸形和第二脚趾异常(Su 等人总结,2011 年)。

▼ 临床特点
------
在短指 A2 型中,中指骨的缩短仅限于食指和第二个脚趾,所有其他手指或多或少都正常。由于受影响的中节指骨呈菱形或三角形,中指末端通常呈放射状偏离。Temtamy 和 McKusick(1978)指出,这种罕见的短指形式已在德国、挪威和瑞士血统的 3 个不同家族中得到描述(Ziegner,1903 年;Mohr 和 Wriedt,1919 年;Hanhart,1940 年)。Mohr 和 Wriedt(1919)家族包含一个可能的纯合子。Temtamy 和 McKusick(1978)提供了第四个受影响家庭的详细信息,该家庭是非洲裔美国人,最初由Edelson(1972)报道。

西曼等人(2005)描述了一个食指短且斜指可变的大型挪威血统。X线片显示第二指骨发育不全或发育不全,第五指骨中指骨不同程度的缩短和形状异常。

克亚尔等人(2006)研究了当时第 9 代丹麦裔挪威家庭的 37 名在世成员,其中 BDA2 最初由Mohr 和 Wriedt(1919) 描述,其中包括 2 个人在他们还是孩子时接受过 Mohr 和 Wriedt 的检查。19 名家庭成员的食指中节指骨缩短或缺失,其他手指偶尔也受累。无名指在特征上没有受到影响,因此作者认为该家族的表型代表了短指 A2 型的一个亚型。

Ploger 等人(2008)研究了 BDA2 的 6 代家庭的 14 名受影响和 14 名未受影响的成员。接受放射学评估的所有 5 名受影响个体的掌指轮廓均显示第二个中指骨比第 3、4 和 5 中指骨短,与 BDA2 的诊断一致。其他偶然发现包括相对较短的第一掌骨或第一近节指骨。手比脚更容易受到影响。表型是可变的,有一些受影响的个体表示几乎正常模式,而另一些具有附加功能,如手指3和4的中间指骨的轻度发育不全,说明重叠BDA1(112500)和BDC(113100)。

▼ 测绘
------
在 2 个不相关的 A2 型短指的德国家庭中,Lehmann 等人(2003)进行连锁分析并将 A2 型短指的基因座定位到染色体 4q21-q25,一个包含 BMPR1B 基因的区间。

复制 BMP2 下游的监管元素

在德国血统的巴西大家族中分离短指 A2 型,最初由Freire-Maia 等人描述(1980) , Dathe 等人(2009)进行连锁分析并在染色体 20p12.3 上发现了一个新的基因座,该基因座整合了 BMP2 基因( 112261)。在 BMP2 中没有发现点突变,因此进行了覆盖大约 1.3 Mb 临界间隔的高密度阵列 CGH 分析。在 BMP2 下游约 110 kb 的非编码序列中检测到约 5.5 kb 的微重复。通过定量 PCR 对其他患者的筛查显示,在欧洲血统的第二个家族中也存在类似的重复。复制的区域包含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序列,表明存在远程调节器。通过使用转基因小鼠模型,Dathe 等人(2009)表明该序列能够驱动四肢中 X-Gal 报告基因构建体的表达。与内源性 Bmp2 表达的几乎完全重叠表明 Bmp2 的肢体特异性增强子位于已识别的重复中。

Su 等人 在患有短指 A2 型的 6 代中国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2011)在 BMP2 基因下游约 110 kb 处发现了一个 4.6 kb 的杂合重复(Chr20: 6,809,382-6,814,044, NCBI36)。有一个 2.1-kb 的片段与Dathe 等人报道的重复重叠(2009)。荧光素酶活性测定表明,2.1-kb 片段与骨肉瘤 U2OS 细胞转录活性降低 2.21 倍(p = 0.00011)和 HeLa 细胞转录活性降低 3.25 倍(p = 0.0018)相关,表明BMP2 表达的抑制作用。这些发现与Dathe 等人观察到的功能效应相反(2009),但苏等人(2011) 得出的结论是,该发现总体上确定了 BMP2 基因 3 引物重复中的顺式调节序列。

▼ 分子遗传学
------
BMPR1B 中的突变

在患有 BDA2 的德国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Lehmann 等人(2003)在 BMPR1B 基因(I200K; 603248.0001 ) 中发现了 ile200 到 lys 突变,并且在另一个德国家族的受影响成员中,他们发现了 arg486 到 trp 突变(R486W; 603248.0002 )。

在一个 26 个月大的男孩中,典型的 BDA2,Lehmann 等人(2006)在 BMPR1B 基因( 603248.0004 ) 中发现了 arg486 到 gln(R486Q) 突变。他们在一名不相关的 34 岁德国女性中发现了相同的突变,该女性患有短指 C(BDC; 113100 )/symphalangism-1(SYM1; 185800 ) 样表型,其 GDF5 和 NOG 编码区的突变呈阴性( 602991 ) 基因。在IHH基因的可能的改性突变(600726),这会导致类型A1短指(112500),被排除在两者的患者。莱曼等人(2006) 表明 2 名患者之间的表型变异是由于未知的修饰因子和/或随机效应,女性患者的表型重叠反映了配体(GDF5)、其受体(BMPR1B) 之间 BMP/GDF 通路内的相互作用,和抑制剂(NOG)。

GDF5 中的突变

在具有 BDA2 表型的挪威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Seemann 等人(2005) 未发现 BMPR1B 基因突变。通过筛选候选基因,他们确定了 GDF5 基因突变的杂合性(L441P;601146.0010)。

克亚尔等人(2006)研究了当时第 9 代丹麦裔挪威家庭的 37 名在世成员,其中 BDA2 最初由Mohr 和 Wriedt(1919) 描述,其中包括 2 个人在他们还是儿童时接受过 Mohr 和 Wriedt 的检查。在 22 个家庭成员中鉴定了 GDF5 基因中 L441P 突变的杂合性,其中 3 个在临床上未受影响。在同样受影响的丹麦个体中也发现了这种突变。

Ploger 等人在来自 BDA2 6 代家族的 14 名受影响个体中,未发现 BMPR1B 基因突变(2008)确定了 GDF5 基因(R380Q; 601164.0021 ) 中错义突变的杂合性,该突变在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中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