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肌病 1

有证据表明 1 型内脏肌病(VSCM1) 是由染色体 2p13 上的 ACTG2 基因( 102545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因此此条目使用了数字符号(#) 。

▼ 说明

家族性内脏肌病(VSCM)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肌病假性梗阻,其特征是肠道平滑肌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肠道活动异常、严重腹痛、营养不良,甚至死亡(Lehtonen et al., 2012)。内脏肌病是一种以家族间和家族内变异为特征的疾病表型谱,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患者表现出产前膀胱增大、肠道旋转不良、新生儿功能性胃肠道梗阻以及对全胃肠外营养(TPN)和导尿的慢性依赖。Wangler 等人的总结,2014 年)。

另一种伴有功能性胃肠道阻塞的内脏肌病与外眼肌麻痹有关( 277320 )。

功能性胃肠道阻塞也与其他异常相关,例如“修剪腹部”综合征( 100100 ) 和 Barrett 食管(Mungan 综合征; 611376 )。慢性肠假性梗阻也可能起源于神经病(见609629)。

内脏肌病的遗传异质性

VSCM2( 619350 ) 是由染色体 16p13 上的 MYH11基因( 160745 )突变引起的。

▼ 临床特点

Weiss(1938)报道了一个德国家庭的 3 代中 6 人单独的巨十二指肠。

Tobenkin(1964)描述了一位母亲和她的 3 个女儿患有非阻塞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巨膀胱症。外祖母单侧肾切除病史提示可能影响了3代。没有对相关的巨十二指肠发表评论。

Newton(1968)治疗了 2 名患有巨十二指肠的黑人男性。其中一人也患有巨囊肿,父亲可能患有巨十二指肠。注意到 Marfanoid 习性,这引发了粘膜神经瘤综合征的问题( 162300 )。然而,显微镜研究显示正常的神经节,可能没有神经瘤的证据。一个不寻常的特征是间歇性双侧腮腺肿胀,Newton(1968)指出,这一特征已在因恰加斯病导致的肠道无力患者中得到描述( Vieira, 1961 )。在Newton(1968)的论文中包含的讨论中,Oberhelman 提到了一个有多个巨十二指肠病例的家庭。Maldonado 等人在 2 例中注意到家族发生(1970).

Schuffler 和 Pope(1977)研究了一名患有特发性肠假性梗阻的 15 岁女孩的家庭。13岁的弟弟、母亲、姨妈和姨妈的一个孩子有轻度吞咽困难和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母亲和兄弟分别有膀胱松弛和双侧输尿管反流(193000)。他们建议将其命名为“遗传性中空内脏肌病”。平滑肌退化似乎是异常的基础。

福克等人(1978)描述了一个至少有 18 名受影响成员的亲属。16 人有胃肠道和/或泌尿道慢性阻塞的症状。在对比研究中,两名巨十二指肠患者无症状。四个有巨结肠。四人患有巨囊肿。5例患者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或膀胱的标本显示纵向肌肉层变薄和广泛的胶原蛋白替代。光镜和电镜下神经节细胞正常。对 3 名患者进行的食管测压显示胃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平滑肌段无收缩。

在 27 例慢性肠假性梗阻病例中,Schuffler 等人(1981)发现 14 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1 例为硬化性肠炎,1 例为空肠憩室病,5 例不明原因。分别有 4 例和 2 例出现空心内脏肌病和内脏神经病。作者指出,这两种形式通常是家族性的,前者有时会出现泌尿系统受累。

阿努拉斯等人(1981)回顾了 10 个报告的慢性肠假性梗阻家庭,其中 5 个明显表现为内脏肌病,伴有肠和膀胱的变性和纤维化。3、肠道形态正常。在家庭中,观察到的严重程度范围很广,多达 20% 的发现病例没有症状。此外,对明显散发病例的家庭的研究通常会发现其他受影响的个体,这些个体对他们的医生来说是一个诊断谜团。通过这种家庭研究的早期诊断,可以避免因假定的机械性肠梗阻而进行不必要的剖腹手术。

米特罗斯等人(1982)报道了 4 个家庭的 14 名成员的家族性内脏肌病的病理结果。

斯穆特等人(1985)报道一名男子在 28 岁时出现贲门失弛缓症,在 32 岁时出现尿潴留,在 33 岁时进行输尿管皮层切开术时发现整个小肠明显扩张。患者的 3 个女儿中最大的一个患有尿潴留和胃肠道症状。在先证者的小肠标本中,发现了平滑肌和神经元异常;作者提出,该患者的主要缺陷可能是神经肌肉传递。

杜卡斯特尔等人(1986)描述了一名受影响的 17 岁女孩,其兄弟食管和肛门直肠测压异常,其父亲死于无机械性梗阻的致命小肠闭塞。

琼斯等人(1992)描述了 5 个人连续 4 代的内脏肌病,其中 3 例男性对男性遗传。受影响的个体包括一位 29 岁的物理治疗师,她的问题始于 9 ,经常出现尿路感染,她 28 岁的兄弟和她 60 岁的父亲。她的祖父发现有必要每天自行灌肠。然而,曾祖父活到了 91 岁。

古泽等人(1999)描述了 16 名无关儿童,11 名男孩和 5 名女孩,患有慢性肌病性肠假性梗阻,他们将其命名为“婴儿内脏肌病”;作者指出,他们的大多数患者会被诊断为患有巨囊-小结肠-肠蠕动低下综合征(MMIH;参见249210)。除胃肠道肌病外,16 名儿童均出现膀胱或尿路受累,7 名在产前检测到巨膀胱。4 名患者死亡,其中 1 名在多器官移植后 7 个月死亡。3名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其中1名男性出生时患有巨囊,并出现便秘、腹胀和疼痛、尿频和发育迟缓。在生命的第二个十年,他接受了旋转不良手术,20 岁时,他依赖肠外和口服营养;他的膀胱和胃也增大了。3 代超过 3 代的母系亲属出现了类似假性梗阻的症状,其中 2 人死于婴儿期“胃病”和营养不良,以及一位曾有便秘、腹胀、以及从小就有排尿问题。另一名患者出生后出现呕吐和发育迟缓,需要肠外营养;在 6 周大时,她开始便秘,在 7 个月大时,她的胃和十二指肠大面积扩张,需要恢复肠外营养。她还患有低渗性膀胱,并且在 5 岁时通过前十二指肠测压证实了婴儿内脏肌病的诊断。她在 8 岁时接受了肠移植,近 2 年后情况良好。她的母亲患有慢性便秘,家族史中还包括一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她的同父异母兄弟经超声检查发现膀胱增大,在 4 个月大时死于婴儿猝死综合征。第三名患者出生时出现呕吐、便秘、腹胀、疼痛、和未能茁壮成长。7 岁时,出现腹痛、胃排空缓慢、大便嵌塞、膀胱软弱无力,与同龄人相比身材矮小。他的父亲通过肌肉活检和前十二指肠测压被诊断出患有内脏肌病,他报告了 5 代严重消化问题的家族史。古泽等人(1999)提出内脏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具有可变的表现力和不完全外显率。

Sipponen 等人(2009)报道了一个芬兰家庭,其中 3 代以上的 7 名成员患有内脏肌病。之前曾描述过两个家庭成员(Koskinen 等,1989)。所有患者均因慢性肠道假性梗阻在青春期出现间歇性腹痛和腹胀,主要累及小肠,部分患者也累及结肠。此外,4 名患者有胃受累的内镜或组织学证据,1 名患者有轻微的食管扩张,1 名有惰性子宫。受影响的个体都没有巨十二指肠、巨囊肿或神经系统疾病的迹象。一名家庭成员在 59 岁时死于该疾病的并发症,包括营养不良、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低白蛋白血症;另一人在 35 岁时在家中突然死亡,据报道死因是肺炎。来自 3 名患者的小肠标本的组织学显示肠平滑肌固有肌层变性和纤维化。102545 )-阳性包涵体;在更晚期的疾病中,也存在高碘酸-希夫(PAS) 阳性体。未观察到黏膜肌层或血管异常。

霍拉等人(2014)描述了一名 55 岁的挪威妇女,她在成年早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腹部不适、腹胀和腹泻。剖腹探查显示小肠明显扩张和蠕动减少,但无梗阻;她的症状持续存在,由于营养状况恶化,她最终需要 TPN。她的兄弟、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有类似的症状。先证者和她受影响兄弟的全层回肠活检组织学检查显示固有肌层平滑肌排列随意,环状层和纵向层之间缺乏分离。免疫组织学显示肌间神经组织排列紊乱,有大量神经节细胞聚集。此外,

莫雷诺等人(2016)报告了一名 5 岁巴西女孩(患者 6),她在 2 岁时出现慢性肠假性梗阻(CIPO) 症状,反复发作呕吐、便秘和腹胀。这些急性症状与某些发作期间的尿潴留和暂时性巨膀胱有关,在胃肠道疾病改善后自发消退。

拉文斯克罗夫特等人(2018 年)研究了一个具有原发性 CIPO 和 ACTG2 基因突变的 3 代澳大利亚家族(家族 1)。出现症状的年龄范围为 20 至 40 岁。两兄弟受到影响,每人都有一个受影响的儿子。所有人都经历了腹痛和腹胀、恶心和呕吐以及腹泻。先证者和他的侄子接受了肠切除术并需要肠外营养。兄弟俩的母亲也有胃肠道运动障碍的长期病史,包括巨结肠和需要全肠外营养的肠张力障碍。

▼ 遗传

Law 和 Ten Eyck(1962)报道了意大利血统家族的 9 名成员的巨十二指肠和巨囊肿的关联。观察到男性对男性的遗传。

凯利(1977)研究了一个 4 代人的家庭。伯恩等人(1977)报道了一个 3 代家庭有许多男性对男性遗传的例子。刘易斯等(1978)观察到男性对男性的遗传。

舒弗勒等人(1981)提出了一种常见环境因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他们的系列包括两个具有内脏肌病显性遗传的家庭。

在Anuras 等人的评论中(1981)报道的 10 个家系中,4 个为显性遗传,3 个为 X 连锁显性遗传,3 个为隐性遗传。有几起父子遗传的案例记录在案。

古泽等人(1999)研究了 16 名先证者,其中 11 名男性和 5 名女性患有婴儿内脏肌病,他们来自美国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域的家庭。没有近亲交配,也没有类似受影响的同胞,只有 3 名先证者有家族史,提示有受影响的亲属。古泽等人(1999)怀疑新的显性突变是造成某些情况的原因,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是具有可变表达性和不完全外显率的显性基因造成的。

▼ 分子遗传学

在一个患有内脏肌病的 3 代芬兰家庭中,最初由Sipponen 等人报道(2009),Lehtonen 等人(2012)进行了外显子组测序,并确定了 ACTG2 基因(R148S; 102545.0001 ) 中的错义突变。在 280 名芬兰对照中未发现这种与疾病分离的突变。

在一名 55 岁的挪威女性中,由于活检证实的内脏肌病导致慢性肠道假性梗阻,Holla 等人(2014)进行了下一代测序并确定了 ACTG2 R148S 突变的杂合性,这在她未受影响的母亲中没有发现。

王勒等人(2014)研究了 27 名被诊断患有 MMIH 和相关表型的先证者队列,包括假性肠梗阻、中空内脏肌病和“修剪腹部”综合征(见100100)。全外显子组测序和靶向 Sanger 测序在 15 名无关患者中发现了 ACTG2 基因中的杂合错义变异,其中包括 3 名来自家庭(Fam12、Fam19 和 Fam34)的先证者,这些患者在婴儿期后出现肠道动力不足(见102545.0005和102545.0008)。注意到突变阳性患者的表型变异性,作者提出 ACTG2 是导致一系列平滑肌疾病的原因。

在一名患有 CIPO 的 5 岁巴西女孩(患者 6)中,Moreno 等人(2016)对 ACTG2 基因进行了 Sanger 测序,并确定了错义突变的杂合性(T195I; 102545.0011 )。在她未受影响的母亲身上没有发现这种突变;无法从她父亲那里获得 DNA。

在来自 17 个澳大利亚家庭的 21 名与内脏肌病相关的原发性 CIPO 患者的队列中,Ravenscroft 等人(2018)对 ACTG2 基因进行了测序,并确定了 3 代家族(家族 1)受影响成员中错义突变(R148L;102545.0012)的杂合性。此外,4 名不相关的患者(患者 3、4、5 和 6)是先前报道的 R257C 突变(102545.0007)的杂合子,其中 1 名在出生后 2 个月内被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和巨膀胱综合征”(CMM );' 和 2 名不相关的患者在密码子 R40 处发生突变:患者 2,在子宫内被诊断为 CMM,是 R40H 杂合子( 102545.0005 ),而患者 19,在子宫内被诊断为 MMIHS(见619431 ),对于 R40C( 102545.0006 )是杂合的。对ACTG2突变阴性的患者进行MYH11、MYLK(600922)和LMOD1(602715)基因突变筛查,但未发现致病变异。

排除研究

由于在纯合子小鼠中观察到 α-3/β-4 神经元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基因(CHRNA3, 118503 ; CHRNB4, 118509 ) 的破坏,Lev-Lehman 等人(2001)在 MMIH 患者中筛选了这些基因的突变,这两个基因都对应到人类染色体 15q24。他们在这两个基因中都没有发现功能丧失突变,但在两个基因中都发现了高频多态性。

▼ 动物模型

徐等人( 1999 , 1999 ) 在 Chrna3/Chrnb4 敲除小鼠中产生了 MMIH 表型,并假设人类疾病的基本缺陷可能存在于这些基因之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