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KICK 细胞粘附分子 2

山形等人(2002)获得了编码 Sdk1 和 Sdk2 的鸡 cDNA,它们是果蝇 sidekick(sdk) 基因的同源物。通过在序列数据库中搜索其他 sdk 同源物,他们确定了小鼠和人类 SDK1( 607216 ) 和 SDK2,以及一个秀丽隐杆线虫 sdk 样基因。预测的脊椎动物、果蝇和秀丽隐杆线虫 SDK 蛋白大小相似,具有相同的域结构。从 N 到 C 末端,每个 SDK 蛋白包含一个信号序列、6 个免疫球蛋白 C2 基序、13 个 III 型纤连蛋白基序、一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大约 200 个氨基酸的细胞质结构域。所有 SDK 中都保留了一个 C 端六肽 GFSSFV。

▼ 基因功能

山形等人(2002)表明鸡 Sdk1 和 Sdk2 在体外介导同源性粘附和体内神经突的直接层状靶向。鸡 Sdk1 和 Sdk2 由不重叠的视网膜神经元亚群表达;每个 Sdk 由突触前(无长突和双极)细胞和突触后(神经节)细胞表达,这些细胞投射到常见的内丛状(突触)亚层。Sdk 蛋白集中在突触部位,Sdk 阳性突触仅限于表达 Sdk 的细胞投射到的 2 个(至少 10 个)亚层。Sdk 阴性细胞中 Sdk 的异位表达将它们的过程重定向到 Sdk 阳性下层。这些结果表明 Sdks 是椎板特异性突触连接的决定因素。

Yamagata 和 Sanes(2008)证明了 4 个密切相关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 粘附分子——Dscam(唐氏综合症细胞粘附分子;602523)、DscamL( 611782 )、SDK1( 607216 ) 和 SDK2——在鸡中通过以下方式表达:中间神经元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非重叠亚群,在不同的内丛状层(IPL) 亚层中形成突触。此外,每种蛋白质都集中在适当的亚层内,并且每种都介导同源性粘附。体内功能丧失和获得研究表明,这些 IgSF 成员参与确定突触伙伴树枝状和连接的 IPL 亚层。因此,脊椎动物 Dscams,如果蝇 Dscams,在神经连接中发挥作用。Yamagata 和 Sanes(2008)得出的结论是,综合起来,他们在 Dscams 和 Sidekicks 上的结果表明存在 IgSF 代码,用于表示视网膜中的层流特异性,并暗示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

克里希纳斯瓦米等人(2015)分析了 W3B-RGC 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 上突触的发育和功能。当小物体的运动时间与背景不同时,这些细胞具有显着的响应特性,但当它们重合时则不会。这样的单元,称为局部边缘检测器或物体运动传感器,可以将移动的物体与也在移动的视觉场景区分开来。克里希纳斯瓦米等人(2015)表明 W3B-RGC 从称为 VG3-AC(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 3)的不寻常的兴奋性无长突细胞类型接收强而选择性的输入。W3B-RGCs 和 VG3-ACs 都表达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识别分子 Sdk2,并且功能丧失和获得性研究都表明 Sdk2 依赖性同源相互作用对于连接的选择性是必要的。Sdk2 指定的突触对于 W3B-RGC 的视觉反应至关重要:而双极细胞将视觉输入直接传递给大多数 RGC,而 W3B-RGC 通过 VG3-AC 间接接收大部分输入。这种非规范电路在从感受野中心的光感受器到 W3B-RGC 的路径中引入了延迟,这可以提高它们判断局部和全局运动同步性的能力。

▼ 测绘

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Yamagata 等人(2002)将 SDK2 基因对应到人类染色体 17q24-q25 和小鼠染色体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