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性感觉神经 17

常染色体显性耳聋 17(DFNA17) 是由染色体 22q12 上的 MYH9 基因( 160775 ) 中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 临床特征

拉尔瓦尼等人(1999 年)研究了一个 5 代美国家庭,之前由Lalwani 等人报道(1997),耳蜗囊变性(CSD) 引起的耳聋。CSD 是重度先天性耳聋病例中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估计发生在大约 70% 的病例中。CSD 最早由Scheibe(1892)描述,通常称为 Scheibe 发育不良。它影响源自耳囊下部的结构。因此,膜状耳蜗和球囊受到影响,但骨迷路、膜状椭圆囊和半规管正常。Lalwani 等人研究的家庭( 1997 , 1999) 已通过颞骨数据库识别;由于没有临床上可用的测试来诊断 CSD,因此需要对颞骨进行死后组织学检查。受影响的家庭成员表现出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没有色素异常。听力障碍始于 10 ,仅涉及高频;到生命的第三个十年,受影响的家庭成员已经患有中度至重度耳聋。

希尔德布兰德等人(2006)报道了一个具有非综合征 DFNA17 的 5 代澳大利亚盎格鲁凯尔特人家族。自我报告的发病年龄范围为 6 岁至 20 多岁。听力损失呈进行性进展,儿童期和青春期初期有轻度高频损失的总体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听力图变平。到 20 岁到 30 ,听力损失变得严重到严重,尽管存在一些家族内部的变异性。

丹塔斯等人(2014)报道了一个巴西家庭,其中 10 名成员患有影响所有频率的常染色体显性进行性双侧听力损失,发病年龄从 10 岁到 50 岁不等。其他三名家庭成员有明显的听力损失表型,仅影响大约 40 岁发病的高频。

▼ 临床管理

希尔德布兰德等人(2006 年)报告说,他们的澳大利亚家庭中的 5 个人接受了耳蜗植入并取得了优异的效果,并注意到他们的家庭中人工耳蜗植入的结果与Lalwani 等人的 1 名患者报告的人工耳蜗植入后的较差结果之间的对比(2000 年)。希尔德布兰德等人(2006)推测早期干预在治疗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 测绘

拉尔瓦尼等人(1999)通过连锁分析将他们研究的家庭中的非综合征遗传性听力障碍对应到染色体22q12.2-q13.3。

Dantas 等人在一个巴西家庭中,有 10 名成员在所有频率下都有听力损失,另外 3 名成员在高频下有听力损失(2014)发现与 14 号染色体(lod = 2.1) 和 22 号染色体(lod = 1.9) 有联系。

▼ 分子遗传学

DFNA17 定位到与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9( 160775 ) 相同的区域。由于肌球蛋白在听力中的重要性,Lalwani 等人(2000)测试了 MYH9 作为 DFNA17 的候选基因。使用 RT-PCR 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了 MYH9 在大鼠耳蜗中的表达。MYH9 免疫定位于 Corti 器官、螺旋韧带的中央下区域和 Reissner 膜。Lalwani 等人先前研究的家族中 MYH9 的序列分析( 1997 , 1999 ) 证明杂合突变(R705H; 160775.0008 ) 与耳聋共同分离。

在患有非综合征 DFNA17 的 5 代澳大利亚盎格鲁凯尔特人家族的受影响成员中,Hildebrand 等人(2006)鉴定了 MYH9 基因中的杂合 R705H 突变。

在一个巴西家庭中,有 10 名成员在所有频率下都有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Dantas 等人(2014)鉴定了 MYH9 基因中相同 R705H 突变的杂合性。该突变与家族中的表型分离。该家族的其他三名高频听力损失成员没有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