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特异性血管生成抑制剂 1

血管生成受新血管生长的刺激物和抑制剂之间的局部平衡控制,并且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受到抑制。Folkman( 1989 , 1995 ) 等人的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对于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获得供其生长的血液供应,由于诱导物分泌增加和内源性负调节物产生减少,肿瘤细胞具有强大的血管生成能力并吸引新血管。胶质瘤发展为更恶性的形式,即胶质母细胞瘤,与显着的新生血管形成有关。人类胶质母细胞瘤中最常改变的基因是 p53( 191170),并且 p53 的改变似乎在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新血管形成可能是 p53 失活的直接结果,可能是由于 p53 调节的一个或多个靶基因的反式激活丧失。范梅尔等人(1994)发现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在引入野生型而非突变型 p53 后,会产生一种称为 GDAIF 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分泌抑制剂。

西森等人(1997)分离出大脑特异性基因 BAI1。预测的 1,584 个氨基酸的 BAI1 蛋白包括一个与促胰液素受体( 182098 ) 相似的 7 跨跨膜区域,以及扩展的细胞外和细胞质结构域。BAI1 的细胞外区域具有一个被整合素识别的单一 arg-gly-asp(RGD) 基序,以及与血小板反应蛋白 I 型( 188060 ) 重复序列相对应的 5 个序列,可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B; 134920 )诱导的实验性血管生成.

▼ 基因功能

西森等人(1997)发现 BAI1 在一个内含子中至少包含 1 个“功能性”p53 结合位点,并且它的表达是由野生型 p53 诱导的。

白土等(1997)发现,尽管 BAI1、BAI2( 602683 ) 和 BAI3( 602684 ) 之间的组织特异性相似,但只有 BAI1 受 p53 的转录调节。BAI3 表达在所检查的 9 个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中的 2 个中不存在,并且在其余 7 个中的 3 个中显着降低。这些数据表明,这个新基因家族的成员可能在抑制胶质母细胞瘤中起重要作用。

Shiratsuchi 等人使用酵母 2-杂交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测定(1998)发现人类 BAI1 和 BAP1(MAGI1; 602625 ) 相互作用。突变分析表明,BAI1 的 C 末端区域中的 QTEV 基序和 BAP1 的 PDZ 结构域是相互作用所必需的。

公园等人(2007)将 BAI1 鉴定为 ELMO( 606420 ) 上游的受体,并且是一种可以结合凋亡细胞上的磷脂酰丝氨酸的受体。BAI1 是一种 7 次跨膜蛋白,属于粘附型 G 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具有扩展的细胞外区域。公园等人(2007)表明,BAI1 在凋亡细胞的识别和随后的内化中作为吞噬受体发挥作用。通过多条调查线,Park 等人(2007)确定了磷脂酰丝氨酸,一种暴露在凋亡细胞上的关键“吃我”信号,作为 BAI1 的配体。BAI1 细胞外区域内的 1 型血小板反应蛋白重复介导与磷脂酰丝氨酸的直接结合。与细胞内信号传导一样,BAI1 与 ELMO 和 Dock180( 601403 ) 形成三聚体复合物,功能研究表明 BAI1 与 ELMO/Dock180/Rac( 602048 ) 合作以促进凋亡细胞的最大吞噬。最后,Park 等人(2007)发现降低 BAI1 表达或干扰 BAI1 功能可抑制离体和体内凋亡靶标的吞噬。因此,Park 等人(2007)得出结论,BAI1 是一种磷脂酰丝氨酸识别受体,可以直接募集 Rac-GEF 复合物以介导凋亡细胞的摄取。

Hochreiter-Hufford 等人(2013)报道了膜蛋白BAI1促进成肌细胞融合。成肌细胞融合期间内源性 BAI1 表达增加,BAI1 过表达通过 ELMO/DOCK180/RAC1 蛋白发出信号增强成肌细胞融合。在成肌细胞融合过程中,群体中的一部分成肌细胞经历了细胞凋亡并暴露了磷脂酰丝氨酸,这是一种已建立的 BAI1 配体。阻断细胞凋亡会严重损害成肌细胞融合,而添加回凋亡成肌细胞可恢复融合。此外,即使在正常生长条件下,也可以通过添加凋亡成肌细胞来诱导原代人成肌细胞形成肌管。从机制上讲,凋亡细胞不直接与健康的成肌细胞融合。相反,凋亡细胞诱导了与邻居的接触依赖性信号,以促进健康成肌细胞之间的融合。体内,Bai1-null 小鼠的肌纤维小于野生型同窝小鼠的肌纤维。Bai1 缺失小鼠的损伤后肌肉再生也受损,突出了 BAI1 在哺乳动物肌生成中的作用。Hochreiter-Hufford 等人(2013)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数据共同将凋亡细胞确定为通过磷脂酰丝氨酸受体 BAI1 诱导信号传导以促进健康成肌细胞融合的线索。

▼ 测绘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Shiratsuchi 等人(1997)将 BAI1、BAI2 和 BAI3 基因分别对应到染色体 8q24、1p35 和 6q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