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C受体; PROCR

  • 内皮蛋白C受体;EPCR
  • 细胞周期、中心体相关蛋白;CCCA
  • CCD41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PROCR

细胞遗传学位置:20q11.22 基因组坐标(GRCh38):20:35,172,071-35,215,988(来自 NCBI)

文本

▼ 描述

蛋白 C(612283) 是一种维生素 K 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酶原,在凝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可以预防革兰氏阴性败血症的致命影响。蛋白质C缺乏会导致危及生命的血栓形成倾向。当凝血酶(F2; 176930)(凝血系统的末端酶)与内皮细胞表面蛋白血栓调节蛋白(THBD; 188040) 结合时,蛋白 C 被激活。

▼ 克隆与表达

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 分析,Fukudome 和 Esmon(1994) 确定激活蛋白 C(APC) 以钙依赖性方式特异性结合培养的内皮细胞,且不受蛋白 S 的影响(PROS1; 176880)。作者筛选了内皮细胞文库中的 APC 结合伴侣,并分离了编码 PROCR 的 cDNA,他们将其命名为 EPCR。序列分析预测,238个氨基酸的1型跨膜蛋白具有15个氨基酸的N端信号序列;具有 4 个潜在 N-糖基化位点和 4 个 cys 残基的胞外结构域;C端25个氨基酸跨膜区;和一个短的细胞质尾,仅含 3 个氨基酸。Northern 印迹分析仅在内皮细胞系中检测到高水平的 1.3-kb EPCR 转录物。

▼ 基因功能

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Ye 等人(1999)证明EPCR在心脏和肺的动脉和静脉的内皮细胞中强烈表达,在肺和皮肤的毛细血管中表达较弱,并且在肝脏和肾脏的小血管的内皮细胞中根本不表达。免疫印迹分析表明,EPCR 表达为 49 kD 蛋白质,通过去糖基化将其降低至预测的 25 kD。EPCR抗体可以抑制蛋白C和APC与培养的内皮细胞的结合,并抑制蛋白C的激活。

Simmonds和Lane(1999)指出,THBD在内皮细胞上均匀表达,显着降低其在大血管上的有效浓度,而EPCR由于其与C蛋白的高亲和力,优先表达在大血管上。

里瓦尔德等人(2002) 证明激活蛋白 C 使用内皮细胞蛋白 C 受体(EPCR) 作为辅助受体来裂解内皮细胞上的蛋白酶激活受体 1(PAR1; 187930)。基因分析表明,PAR1 信号传导可以解释所有激活的蛋白 C 诱导的保护性基因,包括免疫调节性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158105),它是通过激活 PAR1 而选择性诱导的,但不是 PAR2(600933)。因此,Riewald 等人(2002) 得出结论,原型凝血酶受体是 EPCR 依赖性 APC 信号传导的靶标,表明该受体级联在预防败血症中发挥作用。

通过筛选一系列在人胚胎肾细胞上表达的全长质膜蛋白,Turner 等人(2013) 确定 EPCR 是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 1(DC8-PfEMP1) 结构域框 8 的结合伴侣。他们通过 ELISA 使用 DC8-PfEMP1C8 变体绘制了 PfEMP1 EPCR 结合域图。进一步分析证实,PfEmp1 蛋白已分化为 CD36(173510) 和 EPCR 结合亚型。DC8-PfEMP1 表达和寄生红细胞与脑内皮细胞结合,并被重组 EPCR 或抗 EPCR 抗体抑制。特纳等人(2013) 提出 PfEMP1-EPCR 介导的细胞粘附是严重疟疾的主要毒力表型(见 611162)。

Kishi 等人使用单细胞 RNA 测序分析了在致病性与非致病性条件下体外分化的小鼠 Th17 细胞(参见 IL17A, 603149),或对从患有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 的小鼠淋巴结或中枢神经系统离体分离的 Th17 细胞(2016) 表明 Procr 的表达与 Th17 细胞致病性呈负相关。Procr 表达受到对 Th17 分化至关重要的转录因子的调节,包括 Stat3(102582)、Irf4(601900) 和 Rorgt(602943)。Procr 过表达会降低 Th17 促炎模块的表达,包括 Il1r(IL1R1; 147810) 和 Il23r(607562)。Kishi 等人使用不同的 EAE 小鼠模型(2016) 发现 Procr 表达的丢失或减少导致 Th17 致病性增加并增强体内 EAE。岸等人。

Chihara 等人在小鼠细胞中以单细胞分辨率使用 RNA 和蛋白质表达谱(2018) 鉴定了一个共抑制受体模块,其中不仅包括几种已知的共抑制受体,还包括许多新型表面受体。千原等人(2018) 对 2 种新型共抑制受体、激活的 PROCR 和 podoplanin(PDPN; 608863) 进行了功能验证。共抑制受体模块在 CD4+ 和 CD8+ T 细胞中共表达,是更大的共抑制基因程序的一部分,该程序由多种生理环境中的无反应 T 细胞共享,并由免疫调节细胞因子 IL27(608273) 驱动。计算分析确定转录因子 PRDM1(603423) 和 c-MAF(177075) 作为共抑制模块的协同调节因子,并通过实验验证。

▼ 基因结构

使用基因组序列和 5-prime RACE 分析 Simmonds 和 Lane(1999) 以及 Hayashi 等人(1999) 确定 EPCR 基因包含 4 个外显子,跨度 6 kb。转录起始点位于翻译起始(met) 密码子上游 79 bp 处和 TATA 框元件下游 84 bp 处。林等人(1999) 鉴定了启动子区域中推定的 AP1(165160)、SP1(189906) 和 AP2(107580) 结合位点。Simmonds 和 Lane(1999) 确定外显子 1 编码 5 素非翻译区(UTR) 和信号肽,外显子 2 和 3 编码大部分胞外区,外显子 4 编码跨膜结构域、胞质尾部和大部分 3 素 UTR。

▼ 测绘

小鼠 CCD41 蛋白是一种中心体相关抗原,在中心体内占据紧凑的结构。它普遍存在于细胞周期的 G2 和 M 期,不仅存在于中心体中,而且还积累在核周囊泡中(Rothbarth 等,1993)。除了子中心体形成后的短暂时期外,中心体中的表位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都暴露。根据这些观察结果,表明该蛋白质在细胞周期进展的中心体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表型异常。为了确定候选小鼠疾病,Mincheva 等人(1995)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将该基因定位到小鼠 2 号染色体(带 H)。人类同源基因预计位于 20q。罗斯巴特等人(1999)表明EPCR和CCD41具有相同的cDNA序列。突变分析和荧光显微镜表明,与 CCD41 的中心体定位相比,EPCR 的优先跨膜表达可能是由于后者信号肽的翻译后缺失。

通过辐射杂交分析和 FISH,Simmonds 和 Lane(1999) 以及 Hayashi 等人(1999) 将 PROCR 基因定位到 20q11.2。

▼ 分子遗传学

Franchi 等人(2001) 发现晚期流产的女性 EPCR 基因和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存在过量突变。他们引用的小鼠研究表明,Epcr 基因的这种破坏会导致小鼠早期胚胎死亡。Franchi 等人在 EPCR 基因中发现的突变之一(2001) 是一个 23 bp 的插入,导致形成截短的受体,该受体缺乏细胞外和跨膜结构域,因此无法维持蛋白 C 的激活。弗兰基等人(2001)指出,这种突变以前曾在静脉血栓栓塞和心肌梗塞患者中被描述过。

▼ 动物模型

通过胚胎干细胞中的同源靶向,Gu 等人(2002) 开发了 Epcr 缺陷小鼠。纯合无效胚胎在胚胎第 10.5 天或之前死亡,然而,在第 7.5 天从胚胎外膜和组织中取出并在体外培养的胚胎在第 10.5 天之后发育,表明 Epcr 在胎盘或母体-胚胎界面中发挥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 Epcr 缺失胚胎缺乏 Epcr,并且滋养层巨细胞周围的纤维蛋白沉积增加。这些细胞通常表达 Epcr,并与母体循环及其凝血因子直接接触。用抗凝血酶化合物对杂合 Epcr 杂交雌性小鼠进行皮下治疗,延迟了妊娠中期致死率,但没有产生 Epcr 缺失的幼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