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6 伴或不伴额颞叶痴呆; ALS6

万斯等人(2009) 报道了 8 个因 FUS 基因突变而患有 ALS 的家庭。20名受影响者中,性别分布均匀,平均发病年龄为44.5,平均生存期为33个月。发病部位各不相同:10 例为颈椎,5 例为腰椎,3 例为延髓。没有受影响的个体出现认知缺陷。对 3 名患者进行的详细神经病理学检查显示,脊髓中下运动神经元严重缺失,脑干中程度较轻,而背角神经元似乎未受影响。有证据表明背柱有轻度髓磷脂丢失,但只有 1 例患者皮质脊髓束严重苍白。运动皮层有轻度至中度上运动神经元损失。

休伊特等人(2010) 报道了一名 69 岁男性,其主要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 ALS,累及下肢和上肢。他有明显的近端肌肉萎缩,伴有肩带周围的肌束颤动和反射减弱。下肢远端无力、近端肌束颤动、反射减弱。他没有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并在症状出现 42 个月后死于呼吸衰竭。尸检显示所有脊髓水平的下运动神经元均显着丧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质内含物经 FUS 染色。休伊特等人(2010) 还报道了一名无关的男性,他在 61 岁时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进行性肌萎缩症,并以上肢发病。他的兄弟在 58 岁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疾病,但没有 DNA。第一个患者的尸检显示下运动神经元明显缺失,神经胶质细胞质和核内含物被 p62 染色(SQSTM1;601530)。FUS 染色主要出现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细胞核中,一些下运动神经元显示出强烈的细胞质 FUS 表达。

严等人(2010) 总结了来自 25 个无关家族的 101 名 ALS6 患者的临床特征,这些患者携带 FUS 基因杂合突变。症状出现的平均年龄为 43.6 ,比 SOD1(147450) 或 TARDBP(605078) 突变患者观察到的年龄要早。一些 FUS 突变患者在青春期发病。FUS突变患者的平均症状持续时间为3.4年,88.6%的患者在不到4年内死亡,这表明与SOD1或TARDBP突变患者相比,疾病进展更快。大约 33.3% 的 FUS 突变患者表现为延髓发病,3 个家庭的一些受影响成员也出现额颞叶痴呆。

▼ 测绘

萨普等人的地图(2003) 对 16 个患有家族性 ALS 的美国家系进行了连锁筛选,没有发现 SOD1 基因突变的证据(147450)。在 1 个家族中,他们鉴定了一个新的 ALS 基因座,命名为 ALS6,跨越染色体 16p12.1-q21 上的 51 cM(38 Mb)。在另一个家族中,他们在染色体 20p 上发现了一个新的基因座(ALS7;608031)。

鲁迪等人(2003) 在一个患有 ALS 且没有 SOD1 突变或与已知 ALS 位点连锁的欧洲大家族(F1) 中进行了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家族 F1 中的单倍型分析将基因座缩小到约 30 cM 的区域,两侧为标记 D16S3075 和 D16S3112。随后,万斯等人(2009) 使用 SNP 和另外 2 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重复了全基因组扫描,并证实了与 16 号染色体的联系。

遗传异质性

阿巴尔哈伊尔等人(2003) 对缺乏 SOD1 突变的英国 ALS 家族进行了基因组筛查,并确定了染色体 16q12.1-q12.2 上的一个假定位点。他们将分配细化为 14.74-cM(6.6-Mb) 间隔。

▼ 分子遗传学

在 17 个不同的 ALS6 家族中,包括 Sapp 等人之前报道的 2 个家族(2003),Kwiatkowski 等人(2009) 鉴定了 FUS 基因中的 13 个不同突变(例如,参见 137070.0001-137070.0004),其中包括外显子 15 中的 10 个突变。其中一个家族是近亲血缘关系,来自非洲西海岸附近的佛得角岛;该家族存在纯合突变(H517Q;137070.0001),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有其他家族均具有杂合突变并显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萨普等人报告了另一个家庭(2003)。1 例 R521G 突变患者(137070.0002) 的尸检显示脊髓前角和舌下核运动神经元丧失。免疫染色显示 FUS 聚集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并且患者组织的细胞核中存在弥漫性泛素阳性,而对照组织则不然,这表明核蛋白发生了错误折叠。体外 RNA 结合研究表明,突变并不影响 RNA 寡聚物的结合。

万斯等人(2009) 在 9 个 ALS6 家族中发现了 3 个 FUS 突变。Kwiatkowski 等人也发现了所有突变(2009)。Ruddy 等人报告了其中一个家庭(F1)(2003)。万斯等人(2009) 证明野生型内源性 FUS 主要定位于细胞核。FUS 突变导致亚细胞错误定位,蛋白质滞留在细胞质中。科维亚特科夫斯基等人(2009)和万斯等人(2009)估计家族性 ALS 中 FUS 突变的频率约为 5%。

贝尔齐尔等人(2009) 在 80 名家族性 ALS 患者中的 1 名(1.25%) 和 405 名明显散发性 ALS 患者中的 3 名(0.74%) 中鉴定出杂合 FUS 突变(参见,例如 137070.0004-137070.0005)。4 种突变中的 3 种发生在外显子 15。发病年龄范围为 32 至 80 ,无认知障碍;这些患者是法国人和法裔加拿大人。

蒂科齐等人(2009) 在 97 名意大利家族性 ALS 患者中的 5 名(4%) 中发现了 4 种不同的 FUS 突变,其中包括 2 种新突变。作者指出,所有受影响的个体都有近端肌肉对称无力的早期症状。一名患者出现痴呆症。

科拉多等人(2010) 在 1,009 名意大利 ALS 患者(包括 964 名散发性疾病患者)中的 9 名中鉴定出 FUS 基因中的 7 种不同的错义突变,包括 6 种新突变(参见例如 137070.0006 和 137070.0007)。9 名携带 FUS 突变的患者中有两名有该疾病的家族史。此外,在外显子 5 和 6 的 2 个富含甘氨酸的区域中鉴定出 8 个不同的缺失和 2 个插入,但这些也在对照中发现,并被认为代表三联体重复长度多态性。总体而言,该人群中 0.7% 的散发性 ALS 和 4.4% 的家族性 ALS 中发现了致病性 FUS 突变。

休伊特等人(2010) 在 42 名家族性 ALS 患者中,有 2 名(5%) 发现了 FUS 基因杂合突变(137070.0008)。在 548 名散发性 ALS 患者中,有 1 名发现了不同的杂合突变(137070.0006)。这两种突变都位于蛋白质的 C 末端区域,这对于调节 DNA 和 RNA 结合很重要。休伊特等人(2010) 假设该区域的破坏可能会破坏 FUS 的亚细胞分布,进而影响转录和 RNA 加工并赋予毒性功能增益。

米勒坎普斯等人(2010) 在 162 名患有家族性 ALS 的法国先证者中,有 7 名(4.3%) 发现了 5 种不同的 FUS 突变。所有突变均位于 FUS 基因的外显子 15 中。一名具有 FUS 突变(R521C; 137070.0004) 的患者也是 ANG 基因突变(K17I; 105850.0002) 的杂合子,该突变会导致 ALS9(611895)。总体而言,与其他 ALS 基因突变的携带者相比,FUS 突变携带者由于疾病进展迅速,发病年龄更早,寿命更短。FUS患者的发病部位是手臂(43%)、腿部(38%)或延髓肌(19%)。一名患者在 ALS 发病 5 个月后出现认知障碍。

威贝尔等人(2010) 在 58 个患有 ALS 的德国家庭中,有 4 个(6.8%) 发现了 FUS 基因中的 2 个不同的杂合突变(例如,参见 R495X;137070.0009)。在 133 名散发性疾病患者中未发现 FUS 突变。作者仅对包含外显子 13 至 15 的基因 C 端区域进行了测序。

严等人(2010) 在 476 名家族性 ALS 患者中,有 25 名(5.6%) 没有 SOD1(147450) 或 TARDBP(605078) 基因突变,鉴定出 16 种杂合 FUS 突变,包括 11 种新突变(例如,参见 137070.0010)。对FUS基因的所有外显子进行了筛查,但16个突变中有12个发生在外显子14和15。41名散发性ALS患者中未发现突变。

▼ 发病机制

在多种细胞系中,Ito 等人(2011) 发现野生型 FUS 在翻译后被修饰和/或切割以产生各种大小的片段。免疫荧光研究显示野生型 FUS 定位于细胞核,而突变型 FUS 在 5% 至 13% 的细胞的细胞质和神经突中形成包涵体。这些包涵体没有显示出泛素化或与 TARDBP 直接相互作用的证据,但确实显示出应激颗粒的特征,应激颗粒是在细胞应激期间包装 mRNA 和 RNA 结合蛋白的细胞结构。删除结构表明 C 端 FUS 对于亚细胞分布和核定位至关重要,这是由 Ran GTPase(RAN1; 601179) 依赖性机制介导的。C 末端的缺失导致应力颗粒的形成。伊藤等人。

▼ 命名法

Mackenzie 等人(2010) 建议神经病理学术语“FTLD-FUS”用于具有 FUS 免疫阳性包涵体的额颞叶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