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裂、精神运动迟缓和独特的面部特征; CPRF

图诺维奇等人 (2014) 报道了一名 32 个月大的男性,其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 种族为亚洲人和白人。 出生体重大于 97%,身长大于 90%,头围为 90% 至 97%。 11 个月时发现第二腭 U 形裂并进行了修复。 存在轻度腱索、尿道下裂和卵圆孔未闭。 26 个月大时进行椎板切除术以纠正椎管狭窄。 该患者从婴儿期起就表现出整体发育迟缓,3岁时虽然具有接受性语言能力,但无法行走或说话。 32 个月大时的体格检查显示,体重位于第 19 个百分位,身高位于第 31 个百分位,头围位于第 85 个百分位。 他的前发际线稍高,颞部和眉毛稀疏,额部隆起,双侧上睑下垂,睑裂轻微下斜,巩膜略带蓝色,双眼间距较宽。 鼻子前倾,鼻梁宽,鼻尖窄。 手指呈锥形,有短指、无名指、拇指短和脚趾甲发育不良。 患者患有中枢性肌张力减退和腿部肌张力过高,包括剪状抽搐和阵挛。 新生儿期的脑部 MRI 显示胼胝体变形,胼胝体薄,小脑不成比例地小。

冲等人(2016) 描述了 2 名男性患者(家族 B 和 C),他们具有共同的临床特征,并且携带 KDM1A 基因杂合错义突变。 冲等人(2016) 将这些患者与 Tunovic 等人报道的患者进行了比较(2014)(家庭A)。 所有 3 名患者均出现发育和言语迟缓。 坐龄均延迟,患者 A 为 20 个月,B 为 11 个月,C 为 18 个月。 患者 A 在 4 岁时还没有学会行走,而患者 B 在 3 岁时就能行走,患者 C 在 7.5 岁时就可以行走。 3 名患者均存在腭部异常、张力减退、睑裂下斜、前额突出、鼻梁宽、上唇薄、牙齿间隔宽等症状。 患者 B 和 C 患有圆锥形尖牙、短头畸形、跟骨外翻、外斜视和斜视。 B患者有大头畸形、髓鞘形成延迟、侧脑室角突出、白质发育不全、胼胝体薄,而C患者除大小脑外没有其他脑部畸形。 患者 C 曾有过一次热性惊厥,还患有动眼神经失用、隐睾、多乳头、多毛症和多毛症。 患者 C 已参加 Rauch 等人的研究(2012) 来自德国智力迟钝网络(Chong 等人(2016)详细介绍了他们报告中的患者 B 和 C 是如何通过患者 A 的父母的努力来识别的,以寻找更多与他们儿子具有相似表型和/或基因型的个体,并招募研究人员利用社交媒体来研究他们孩子的病情。)

▼ 细胞遗传学

Tunovic 等人使用染色体微阵列(2014) 发现他们的患者在 Xq12、arr Xq12(65,083,017-65,823,985)x2 mat 处携带母系遗传的拷贝数增加,其中包含 MIR223(300694)、VSIG4(300353)、HEPH(300167) 和 EDA2R(300276) 基因。 据报道,这一小重复的意义未知,并且在患者正常发育的哥哥中不存在。

▼ 遗传

Tunovic 等人在 CPRF 患者中发现了 KDM1A 基因的杂合突变(2014) 和 Chong 等人(2016)从头开始。

▼ 分子遗传学

在一名患有全身发育迟缓且临床特征与 KBG(148050) 和 Kabuki(参见 147920) 综合征重叠的患者中,Tunovic 等人(2014) 检测到 2 个序列变异的杂合性。 其中之一是 ANKRD11 基因(611192) 中的框内 3 个核苷酸缺失。 该基因的框外缺失会导致 KBG 综合征。 第二个是 KDM1A 基因中的错义取代(Y785H;609132.0001)。 由于在进化上保守的残基上用带正电荷的组氨酸取代中性酪氨酸残基,该变异被认为可能具有致病性,但 KDM1A 中的有害序列变异此前并未与人类患者的表型相关。 这两种变异都是从头发生的,并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到。

冲等人(2016) 报道了 2 例 KDM1A 基因存在杂合错义突变的患者(E403K, 609132.0002 和 D580G, 609132.0003)。 D580G 取代被归类为意义不明的变体。 这两种突变都是从头发生的,并且不存在于公共数据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