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毒素-β

布朗宁等(1993)指出,淋巴毒素-α,也称为肿瘤坏死因子-β(TNFB; 153440),以与33-kD糖蛋白的复合物形式存在于活化的T,B和LAK细胞表面。布朗宁等(1993)克隆了编码相关蛋白的cDNA,称为淋巴毒素-β,并表明它是一种II型膜蛋白,与TNF,LT-α和CD40受体的配体具有显着同源性(109535)。

细胞遗传学位置:6p21.33
基因座标(GRCh38):6:31,580,557-31,582,424

▼ 基因功能
------
中村等(1995)描述了以同型三聚体形式的淋巴毒素-α是由活化的淋巴细胞分泌的可溶性蛋白,并被认为在免疫反应中起调节剂的作用。LT-α同三聚体与肿瘤坏死因子共享其受体,并与TNF受体1(191190)和-2(191191)结合。淋巴毒素-β(也由活性淋巴细胞表达)在细胞表面与LT-α形成异源三聚体,并将LT-α锚定在细胞表面。假定该异源三聚体通过细胞间接触参与免疫反应,但它不与TNFR1或TNFR2结合。尚未确定LT-β的同型三聚体形式。Crowe等(1994)已确定TNF受体相关蛋白是LT-α/LT-β异源三聚体的人类受体,即LT-β受体。TNFC受体的基因被标记为TNFCR(600979)。

Warzocha等(1997年)从一组人类淋巴样细胞系和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获得的肿瘤组织的mRNA中分离出2种LT-β亚型。截短的LTB mRNA变异体缺少与外显子2完整序列互补的46个碱基对,表明这两种同工型均由另一种剪接机制产生。预测的蛋白质将严重缩短,并且将缺少天然分子的大部分胞外结构域,从而损害了其与LTA的正常复杂装配。这些观察结果为LTB在肿瘤坏死因子和LT配体-受体系统内的分子异质性和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见解。

克鲁格洛夫等(2013年)表明,ROR-γ-t阳性(见602943)先天性淋巴样细胞(ILC )产生的可溶性淋巴毒素-α(LTA; 153440)通过调节T细胞归巢来控制固有层中T细胞依赖性IgA的诱导。到肠子。相比之下,由ROR-γ-t阳性ILC产生的膜结合淋巴毒素β对固有层中T细胞非依赖性IgA诱导通过控制树突状细胞功能至关重要。ROR-γ-t阳性细胞中LTA的消除消除了肠道中IgA的产生,并改变了微生物群组成。克鲁格洛夫等(2013年) 得出的结论是,ILC产生的可溶性和膜结合淋巴毒素可明显地在肠道中组织适应性免疫反应,并控制共生微生物群。

▼ 测绘
------
布朗宁等(1993)发现淋巴毒素β基因位于染色体6p21.3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区域中,只是TNFA的着丝粒(191160),而TNFA的着丝粒也正是TNFB的着丝粒。他们发现这三个基因的结构非常相似。然而,TNFC从着丝粒转录为端粒,而其他2个基因则以相反的方向转录。Nalabolu等(1996年)表明,LTB的一侧是B144(LST1; 109170)和1C7(NCR3; 611550),而另一侧是IKBL(602022)和BAT1(142560)。

▼ 动物模型
------
崔等(2006年)通过在Eda基因缺陷的野生型小鼠和Tabby小鼠的毛囊发育过程中比较胚胎皮肤的转录谱,发现Ltb是Eda(300451)的靶基因。Ltb富含野生型发育中的毛囊,但不富于Tabby小鼠。在缺乏Ltb的小鼠中,形成了所有3种类型的小鼠毛发,但它们的结构异常。崔等(2006年)得出结论,Ltb调节发育中的毛囊中的头发形式,Ltb激活失败可解释Tabby表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