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二氮卓受体(外周)相关蛋白 1; BAP1

外周苯二氮平受体相关蛋白 1;PRAX1
RIMS 结合蛋白 1;RIMBP1
KIAA0612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TSPOAP1

细胞遗传学位置:17q22 基因组坐标(GRCh38):17:58,301,231-58,328,795(来自 NCBI)

▼ 克隆与表达

Ishikawa 等人通过对从尺寸分级的脑 cDNA 文库中获得的克隆进行测序(1998) 获得了部分 BZRAP1 克隆,他们将其命名为 KIAA0612。RT-PCR 分析检测到 BZRAP1 广泛表达,在卵巢、肾脏、大脑和肺中表达水平最高。

Galiegue 等人使用外周苯二氮卓受体(PBR 或 BZRP;109610)的胞质结构域作为酵母 2-杂交系统中的诱饵(1999)从人类额叶皮层 cDNA 文库中获得了编码 BZRAP1 的 cDNA,他们将其称为 PRAX1。推导的 1,857 个氨基酸蛋白质的计算分子量为 200 kD,并包含几个参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构域:3 个富含脯氨酸的结构域、3 个亮氨酸拉链基序和一个 Src(190090) 同源区域 3 样领域。它具有 2 个潜在的 N-糖基化位点、2 个酰胺化位点、3 个糖胺聚糖附着位点和许多推定的磷酸化位点。PRAX1 作为 220 至 250 kD 的蛋白质迁移。对人体组织的 Northern 印迹分析检测到主要在大脑中的主要 7.5 kb 转录物,其次是垂体和胸腺,然后是肾脏和卵巢。在胎儿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的是脑,其次是心脏、肾脏和胸腺。在大脑中,表达量最高的是颞叶和壳核,其次是杏仁核、尾状核、大脑皮层、枕叶和额叶。在小鼠和大鼠组织中发现了类似的表达模式。在几种人类细胞系中也观察到了 PRAX1 的表达,并且与正常组织相比,在癌细胞系中表达更高。蛋白质印迹分析、免疫化学和免疫荧光显示 PRAX1 位于细胞质中,并且部分与线粒体中的 PBR 共定位。

Mittelstaedt 和 Schoch(2007) 指出,与其他 RIMBP 蛋白一样,推导的 1,907 个氨基酸的 RIMBP1 蛋白包含一个独特的 N 末端结构域,随后是一个保守的 SH3 结构域、3 个串联纤连蛋白(135600) 样 3(FN3) 结构域和 2 个 C 端 SH3 结构域。RIMBP1 在 FN3 结构域和 C 端 SH3 结构域之间的连接区中还具有独特的富含脯氨酸和富含谷氨酰胺的序列。通过 EST 数据库分析,Mittelstaedt 和 Schoch(2007) 鉴定了小鼠和人类 RIMBP1 的 3 个保守变体,其可变剪接影响 N 端区域、接头区域和 C 端序列。成年大鼠大脑原位杂交显示,Rimbp1 在神经元中以区域特异性方式表达。

▼ 基因功能

在 Galiegue 等人使用的 2 混合系统中(1999),SH3 样基序和 PRAX1 富含脯氨酸的结构域都是与 PBR 特异性相互作用所必需的。

Wang 等人通过对大鼠脑 cDNA 文库进行酵母 2 杂交分析(2000) 发现大鼠 Rim1(RIMS1; 606629) 和 Rim2(RIMS2; 606630) 的 C 端半部与 Bzrap1 相互作用,他们将其称为 Rimbp1 和 Rimbp2(611602)。

▼ 基因结构

Mittelstaedt 和 Schoch(2007) 确定 BZRAP1 基因包含 32 个外显子,跨度为 27.5 kb。

▼ 测绘

通过辐射混合分析,Ishikawa 等人。Galiegue 等(1998) 将 BZRAP1 基因定位到 17 号染色体。使用 FISH,Galiegue 等人(1999) 将 BZRAP1 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17q22-q23。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Mittelstaedt 和 Schoch(2007) 将 BZRAP1 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17q23.2。他们将小鼠 Bzrap1 基因定位到 11C 号染色体。

▼ 进化

RIMBP 基因家族

通过数据库分析,Mittelstaedt 和 Schoch(2007) 发现 RIMBP1 属于 RIMBP 基因的保守家族,其编码的蛋白质具有高度保守的特征结构,包括 3 个 SH3 结构域和 2 至 3 个连续的 FN3 结构域。线虫、昆虫和被囊动物基因组只有一个 RIMBP 基因,而大多数脊椎动物有 2 到 5 个 RIMBP 基因。单外显子 RIMBP3 基因仅存在于兽类哺乳动物中,并且只有人类具有该基因的 3 个拷贝:RIMBP3(612699)、RIMBP3B(612700) 和 RIMBP3C(612701)。Mittelstaedt 和 Schoch(2007) 指出,脊椎动物 RIMBP2 基因(611602) 似乎与其他门的 RIMBP 基因关系最为密切,随后 RIMBP1 和 RIMBP3 出现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