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受体1B

神经下垂体激素精氨酸加压素(AVP)诱导多种作用,包括刺激肝糖原分解,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系膜细胞收缩,肾脏抗利尿和血小板聚集。AVP的这些作用是通过特定的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AVP受体至少分为3种亚型:V1a,V1b和V2。V1a受体(600821)已定位在肝脏,血管平滑肌,脑,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血小板中。V2受体(300538)仅在肾脏中表达,该受体的缺陷会导致肾性尿崩症。Sugimoto等(1994)从人垂体的cDNA文库中克隆了V1b受体(该基因也称为AVPR3。)AVP调节垂体前叶释放ACTH,β-内啡肽和催乳激素。V1b受体通过磷脂酰肌醇水解通过细胞内Ca(2+)的动员来介导释放。推导的V1b受体的424个氨基酸序列与V1a,V2和催产素受体具有最高的整体同源性,分别同源性分别为45%,39%和45%。V1b在COS-1细胞中表达,具有AVP的单个结合位点。它结合了血管加压素的各种激动剂和拮抗剂,其亲和力不同于V1a和V2受体,但与根据药理学研究对V1b受体的亲和力一致。

de Keyzer等人也克隆了AVPR1B基因(1994),将其称为AVPR3。

细胞遗传学位置:1q32.1
基因座标(GRCh38):1:206,106,935-206,117,387

▼ 测绘
------
Rousseau-Merck等(1995)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将该基因定位到1q32。

▼ 基因功能
------
Birnbaumer(2000)指出,AVP的生物学效应是由3种受体亚型介导的:通过Gq / 11激活磷脂酶的V1A和V1B受体,以及通过与GS相互作用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的V2受体。编码V1A和V1B受体亚型的cDNA的分离解释了V1拮抗剂结合的组织变异性,而对cDNA和编码V2受体的基因的鉴定提供了信息,以鉴定导致X连锁性肾病性尿崩症的突变(304800)。消除垂体产生和/或释放AVP的突变以尿崩症为最明显的表现,表明维持水稳态是该神经肽最重要的生理作用。

垂体V3血管加压素受体由de Keyzer等人使用(1996年)分析与异位ACTH综合征相关的分泌性支气管类癌的糖皮质激素表型。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发生在高度分化的,甚至是惰性的肿瘤(如支气管类癌)中,或者相反,发生在各种类型的侵袭性和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他们发现,在导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8种支气管类癌中,有6种中,proopiomelanocortin(176830)和V3受体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分泌ACTH的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相同。相反,在8种非分泌性支气管类癌中,只有6种没有检测到POMC表达,而仅检测到非常微弱的V3受体表达。

▼ 动物模型
------
Wersinger等(2002年)发现,在大脑中表达的具有针对性的V1br基因破坏的小鼠表现出侵略性的显着降低和社交认可的中度损害。小鼠在所有其他检查过的行为中都表现正常,包括性行为,这表明侵略性和社交记忆的降低不仅仅是感觉运动功能或动机整体缺乏的结果。Wersinger等(2002)提出V1br拮抗剂可能对治疗攻击行为有用。

Tanoue等(2004年)通过使用基因靶向技术创建缺乏V1br基因的小鼠模型,研究了V1b受体在体内的功能作用。在休息条件下,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空小鼠的ACTH和皮质酮的循环浓度较低。在空小鼠中,由于外源性给予AVP而导致循环ACTH水平的正常增加受到损害,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的ACTH释放则不受损害。在无效小鼠中,强迫游泳应激后ACTH的增加被显着抑制。结果表明,V1b受体在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中起关键作用。通过不仅在压力下而且在基础条件下维持ACTH和皮质酮水平来达到此目的。

山口等(2013)发现缺乏V1a(AVPR1A; 600821)和V1b的小鼠的行为(运动活动),时钟基因表达和体温的昼夜节律立即重新陷入相移的明暗周期。尽管如此,V1a-V1b双敲除小鼠的行为仍与内部时钟有关,内部时钟在标准条件下正常振荡。在培养中的视交叉上核(SCN)切片进行的实验表明,由V1a和V1b介导的神经元间通讯赋予SCN对外部扰动的固有抵抗力。V1a和V1b在野生型小鼠SCN中的药理阻断作用导致从时差加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