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 34 种,多种类型; CTRCT34

白内障 34,多种类型,有或没有小角膜
白内障,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 3; CATC3

有证据表明多种类型的白内障(CTRCT34) 是由染色体 1p33 上的 FOXE3 基因(601094) 的纯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FOXE3 基因突变已被发现可引起多种类型的白内障,包括膜性白内障和后囊下白内障。

▼ 临床特征

巴特等人(2007)报道了2个无血缘关系的巴基斯坦近亲家庭患有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白内障。白内障在出生时就存在或在婴儿期出现。 1个家庭的裂隙灯检查病历(PKCC009)显示,5名受影响的同胞患有双侧膜性白内障,并伴有其他眼部异常,包括角膜混浊、小角膜和眼球震颤。在另一个家庭(PKCC039) 中,7 名受影响的同胞患有双侧后囊下白内障,但没有其他伴随异常。巴特等人(2007) 指出,膜性白内障可以代表几种严重白内障的末期,通常与晶状体囊破裂或晶状体吸收有关。

▼ 测绘

Butt 等人在 2 个不相关的近亲巴基斯坦家庭中分离出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白内障,其中与已知隐性白内障基因座的连锁已通过单倍型分析排除(2007) 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并在标记 D1S255 和 D1S2797 处获得了最大 2 点 Lod 分数(theta = 0.0)(家族 PKCC009 分别为 3.81 和 4.07;家族 PKCC039 分别为 2.36 和 4.32)。精细定位将关键区域缩小到 20.76-cM(20.80-Mb) 间隔,两侧为染色体 1p34.3-p32.2 上的标记 D1S2729 和 D1S2890。巴特等人(2007) 指出该区域与先前对应到染色体 1p 的常染色体显性白内障位点不同(参见 115665 和 116600)。

▼ 分子遗传学

在 2 个不相关的近亲巴基斯坦家庭中,将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白内障对应到染色体 1p34.3-p32.2,最初由 Butt 等人研究(2007),汗等人(2016) 对 FOXE3 基因进行了测序,并鉴定了 2 种不同的纯合错义突变:PKCC009 家族中的 N117K(601094.0005) 和 PKCC039 家族中的 E103K(601094.0006)。这些突变在各个​​家族中随疾病完全分离,并且在 144 条巴基斯坦对照染色体、24 条沙特阿拉伯对照染色体、1000 基因组计划、NHLBI 外显子组测序计划或 dbSNP 数据库中均未发现。外显子组分析排除了每个家族关键区间内任何其他可以解释疾病表型的致病变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