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敏感综合症1

紫外线敏感综合症1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皮肤光敏性和轻度雀斑,而没有增加皮肤肿瘤的风险。尽管计划外的DNA修复是正常的,但由于主动转录基因中DNA损伤的优先修复缺陷,患者细胞在UV照射后显示RNA合成(RRS)恢复受损。细胞发现与紫外线损伤的转录偶联核苷酸切除修复(TC-NER)缺陷一致(Horibata等,2004)。

紫外线敏感综合征的遗传异质性

又见UVSS2(614621),所引起的ERCC8基因(突变609412)上5q12染色体,并UVSS3(614640),所引起的UVSSA基因(突变614632上4p16染色体)。

有证据表明紫外线敏感综合征1(UVSS1)是由10q11号染色体上的ERCC6基因(609413)的纯合突变引起的。

B型库卡因综合征(CSB; 133540)是一种等位基因疾病,具有更严重的表型,包括神经系统和骨骼异常。

Phenotype-Gene Relationships

Location Phenotype Phenotype
MIM number
Inheritance Phenotype
mapping key
Gene/Locus Gene/Locus
MIM number
10q11.23 UV-sensitive syndrome 1 600630 AR 3 ERCC6 609413

▼ 临床特征
------
藤原等(1981)报道了一个日本男孩,他是由近亲父母出生的,患有紫外线敏感性综合症。该患者在阳光照射的区域表现出许多雀斑,色素沉着的斑点,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轻微干燥,但在8岁时没有生长迟缓或神经系统异常。尽管强制性杂合子的反应是正常的,但与对照细胞相比,患者的成纤维细胞对紫外线照射的敏感性高5倍。尽管计划外的DNA合成(UDS)和其他核苷酸切除修复过程是正常的,但患者细胞在UV照射后显示出DNA合成的缺陷恢复。藤原等(1981年)得出的结论是,该患者患有新的光皮病,在紫外线后DNA合成的恢复中存在特定缺陷。伊藤等(1996)报道了对患者的随访(UV81KO),由Fujiwara等报道(1981)。注意到该患者在3个月大时是光敏的。他没有皮肤肿瘤,生长发育正常。尽管UDS正常,但对患者成纤维细胞的实验室研究显示,紫外线照射后RRS发生了特定的失败。生化发现使人想起了库卡因综合症,但患者没有其他与该疾病一致的异常。Horibata等(2004年)报道了Fujiwara等报道的患者随访(1981),报告时年龄为33岁。除异常的光敏性外,他一直健康。他身高183厘米,体重64公斤。他的基础皮肤有些暗黑,脸上,前臂的伸肌表面和手背上都有许多小斑点。他没有皮肤癌,也没有神经系统异常。

Miyauchi-Hashimoto等(1998年)报道了一个日本男孩,患有非典型的科卡因综合症,其唯一的临床表现是在阳光照射区域出现光敏性和色素雀斑。他在4个月大时表现出光敏性,并有严重的反复晒伤。他的皮肤出现雀斑和鳞屑,尤其是在脸上。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显示出极高的紫外线敏感性和紫外线辐射后RNA合成恢复的缺陷,但UDS几乎正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细胞特征与UVSS一致。但是,通过补充分析将患者分配为B型库卡因综合症。该报告表明,科卡因综合症的光谱比以前考虑的要广。

▼ 分子遗传学
------
为了鉴定引起紫外线敏感综合征的基因,Horibata等(2004年)进行了基于紫外线超敏功能互补的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他们发现藤原等人描述的来自患者的细胞系(1981)当人类的第10号染色体被转移时获得了抗紫外线能力。Horibata等人指出,由于负责Cockayne综合征B组的基因(ERCC6; 609413)涉及神经系统异常和光敏性,以及紫外线损伤的转录耦合DNA修复缺陷,因此该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上(2004)对ERCC6基因进行测序并鉴定了纯合无效突变(R77X; 609413.0009)。这一发现是令人惊讶的,因为预期ERCC6基因的无效突变会导致Cockayne综合征,例如严重的发育和神经系统异常。另一方面,Horibata等(2004年)发现一个无关的紫外线敏感综合征患者的另一细胞系中的ERCC6 cDNA突变和正常量的ERCC6蛋白没有突变,表明这种情况的遗传异质性。提出了解释ERCC6基因无效突变与缺乏Cockayne综合征特征之间差异的假设。

根据补充研究(Miyauchi-Hashimoto等,1998年),在日本患有UVSS并归类为Cockayne综合征的B型患者中,Nakazawa等(1998年)(2012年)确定了ERCC6基因的纯合R77X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