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睡眠状态提前综合征;酪蛋白激酶I,δ

CSNK1D基因编码酪蛋白激酶I的同工型,酪蛋白激酶I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蛋白激酶,构成了真核细胞中大多数激酶活性,并分布在细胞核,细胞质和膜级分中(Kusuda总结)等人,1996)。CSNK1D在大脑中富集(Zhou等人,2010年的摘要)。

细胞遗传学位置:17q25.3
基因座标(GRCh38):17:82,239,018-82,273,749

Gene-Phenotype Relationships
Location Phenotype Phenotype
MIM number
Inheritance Phenotype
mapping key
17q25.3 Advanced sleep-phase syndrome, familial, 2 615224 AD 3

▼ 克隆和表达
------
Graves等(1993)克隆了全长大鼠CKI-δcDNA。

Kusuda等(1996)分离并测序了人酪蛋白激酶I的cDNA克隆。鉴定出一个415个氨基酸的开放解读码组,与大鼠CKI-δ具有97%的同源性。在284个氨基酸的激酶结构域中,两个是相同的。人CSNK1D激酶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与参与DNA链断裂修复的酵母酶的相似性,支持了推测,即人类基因产物通过切除和重组修复参与DNA代谢。

▼ 测绘
------
Fish等(1995)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将人CKI-δ基因座定位于17q25。

Kusuda等人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和人/鼠杂交细胞板的PCR分析(1996年)将CSNK1D对应到17q25.2-q25.3。

▼ 基因功能
------
勋爵等(2011年)使用酵母转运分析法证明内质网(ER)衍生的囊泡保留其外皮直至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相关的激酶Hrr25p是CKI-δ直向同源物,然后磷酸化Sec23p(参见610511)/ Sec24p(参见607183)复合物。囊泡融合和出芽分别需要涂层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此外,Lord等(2011年)表明,Sec23p与不同的结合配偶体(包括束缚因子复合物TRAPPI(参见610397)和Hrr25p)以顺序的方式相互作用,以确保ER-高尔基体转移的方向性,并防止COPII囊泡与细胞的反向融合。 ER。勋爵等(2011年) 指出这些事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是保守的。

▼ 分子遗传学
------
徐等(2005年)确定了CSNK1D基因(T44A;600864.0001)中的thr44-ala突变,该突变与3代家庭的家族性晚期睡眠阶段综合症2(FASPS2;615224)共同分离。突变激酶在体外显示出降低的酶活性。携带人类CKI-δ-T44A基因的转基因果蝇表现出具有延长的昼夜节律的表型。相比之下,携带相同突变的转基因小鼠的昼夜节律周期更短,这是模仿人FASPS的表型。徐等(2005年)表明,CKI-δ是哺乳动物钟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哺乳动物钟和果蝇钟的各个组成部分高度保守,但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调节机制。

布伦南等(2013年)发现,徐等人报告的家族中有5个带有FASPS2的突变携带者(2005年)有或没有先兆偏头痛。一位没有FASPS的突变携带者也患有偏头痛。但是,携带者的后代但未携带突变的3个家庭成员也患有偏头痛。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与野生型相比,T44A突变酶的激酶活性明显降低。带有T44A突变的转基因小鼠在使用偏头痛触发硝化甘油治疗后对疼痛更敏感,并且显示出皮层扩散抑制的阈值降低,这被认为是偏头痛先兆的生理类似物,并且在皮层扩散过程中动脉扩张更大萧条。突变酶显示GJA1(121014)的磷酸化降低),它是星形胶质细胞信号传导的介体。衍生自突变小鼠的星形胶质细胞显示出自发的和诱发的钙信号增强,这可能是与皮质扩散抑制相关的一些血管变化的基础。这些结果表明,降低的CSNK1D活性可能有助于偏头痛的发病机理。患有或不患有偏头痛的具有FASPS2的第二个家庭的受影响成员在CSNK1D基因中具有不同的杂合突变(H46R;600864.0002)。

▼ 动物模型
------
周等(2010)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在前脑和纹状体中靶向表达Csnk1d基因的小鼠表现出活动过度,焦虑减少,冲动性增加和筑巢行为缺陷。突变小鼠还表现出对多巴胺受体刺激的反常反应,注射苯丙胺或哌醋甲酯和某些多巴胺激动剂后表现出机能减退。CSNK1D过表达还与DRD1(的下调有关126449)和DRD2(126450)受体的水平。这些小鼠的行为特征使人联想到在人类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143465)中观察到的症状和药物反应。

▼ 等位基因变异体(2个示例):
------

.0001先进的睡眠阶段综合症,家族,2
CSNK1D,THR44ALA
Xu等人在一个3代家庭中分离出常染色体显性家族性晚期睡眠综合征2(FASPS2; 615224)(2005年)确定了CSNK1D基因的杂合A到G过渡,导致thr44到ala取代(T44A)。这种突变发生在通过果蝇CKI对哺乳动物CKI保守的残基上,在250多个对照DNA样品中未发现。

布伦南等(2013年)发现,徐等人报告的家族中有5个带有FASPS2的突变携带者(2005)有或没有先兆的偏头痛。一位没有FASPS的突变携带者也患有偏头痛。但是,携带者的后代但未携带突变的3个家庭成员也患有偏头痛。布伦南等(2013年)注意到T44A取代发生在高度保守的残基上,并且在超过2,600个对照染色体中未发现。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与野生型相比,T44A突变酶的激酶活性明显降低。带有T44A突变的转基因小鼠在使用偏头痛触发硝化甘油治疗后对疼痛更敏感,并且显示出皮层扩散抑制的阈值降低,这被认为是偏头痛先兆的生理类似物,并且在皮层扩散过程中动脉扩张更大萧条。突变酶显示GJA1(121014)的磷酸化降低),它是星形胶质细胞信号传导的介体。衍生自突变小鼠的星形胶质细胞显示出自发的和诱发的钙信号增强,这可能是与皮质扩散抑制相关的一些血管变化的基础。这些结果表明,降低的CSNK1D活性可能有助于偏头痛的发病机理。睡眠改变与偏头痛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0002高级睡眠相综合征,家族,2
CSNK1D,HIS46ARG
在患有家族性晚期睡眠阶段综合征2(FASPS2; 615224)的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Brennan等人(2013年)确定了CSNK1D基因的杂合突变,导致在高度保守的残基处发生his46到arg(H46R)取代。在超过2,600条对照染色体中未发现该突变。没有突变的只有一名家庭成员患有偏头痛。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与野生型相比,H46R突变酶的激酶活性降低了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