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节发育不全 1型

有证据表明前节发育不全-1(ASGD1) 是由染色体 10q24 上PITX3 基因( 602669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点位 表型 表型
MIM 编号
遗产 表型
映射键
基因/位点 基因/基因座
MIM 编号
10q24.32 前段发育不全 1、多个亚型 107250 AD 3 PITX3 602669

▼ 说明
------
眼前节发育不良(ASGD 或 ASMD)是一组异质性发育障碍,影响眼前节,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小梁网和 Schlemm 管。ASGD 的临床特征包括虹膜发育不全、角膜直径增大或减小、角膜血管化和混浊、后胚胎毒素、共生、多瞳、虹膜角膜角异常、晶状体异位以及虹膜和角膜后表面之间的前粘连(Cheong总结)等人,2016 年)。

前节发育不全有时分为亚型,包括无虹膜(见106210)、Axenfeld 和 Rieger 异常、虹膜发育不全、Peters 异常和后胚胎毒素(Gould 和 John,2002)。

据报道,一些 ASGD1 患者具有 Peters 异常亚型。

在最简单的形式中,Peters 异常涉及中央角膜混浊,但也可能涉及粘附的虹膜束。一些患者有角膜晶状体内容物或白内障。这种先天性角膜混浊的潜在缺陷存在于后基质、Descemet 膜和角膜内皮中。该疾病由神经嵴细胞的异常迁移或功能引起,并且可能包括其他眼前节结构的异常,例如晶状体和虹膜(Withers 等人的总结,1999 年)。

▼ 临床特点
------
希特纳等人(1981)确定了一个德国血统的亲属,其中常染色体显性前段间充质发育不全具有可变表达影响至少 8 代的成员。临床发现范围从轻度白内障的前 Schwalbe 线到中度白内障的严重角膜混浊,而视力从 20/20 到仅手部运动不等。先证者在 6 周龄时接受了角膜移植和一只眼睛的白内障摘除术。角膜的显微研究显示基底上皮细胞突出到增厚的鲍曼层中,在整个基质中“活化”的角膜细胞,没有后座层或内皮细胞,以及后部的角膜细胞聚集。晶状体显示皮质纤维中囊泡的局灶性聚集,伴有广泛的上皮萎缩。

希特纳等人(1982 年)检查了来自 4 代的 15 名受影响成员和 13 名未受影响成员,这些成员最初由Hittner 等人确定(1981)。所有受影响的个体都有皮质性白内障,其中一些很小,没有视觉意义,3 名患者有视神经异常。10 名患者出现角膜混浊,伴或不伴虹膜粘连;虹膜粘连与中央和​​周边角膜混浊有关,表明眼前节发育不全。受影响的患者没有颅骨、四肢、脐带或泌尿生殖系统异常,也没有智力障碍。

莫利卡等人(1985)研究了一个西西里家庭,其中许多人患有白内障并伴有小角膜和近视。虽然白内障发病较早,但显然不是先天性的。地球的轴向长度正常。作者认为近视是为了将这种疾病与Friedmann 和 Wright(1952)以及Polomeno 和 Cummings(1979)报道的白内障-小角膜综合征区分开来。这三个家庭可能都患有相同的疾病。事实上,鲑鱼等(1988)持这种观点并记录了一个 7 代家庭的综合症。18 名成员存在小角膜和白内障,另外 6 名成员患有硬角膜或 Peters 异常。大多数小角膜患者的两经线角膜直径均小于 11 mm,角膜曲率中等。遗传性白内障在视力成熟后发展为全白内障。在未接受白内障摘除术的 4 名受影响儿童中,常见异常是后极晶状体混浊。

威瑟斯等人(1999)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研究了一个大的澳大利亚亲属分离眼前节异常,包括白内障和彼得斯异常。4代以上8个同胞共15人受累;受影响的成员中有13名是女性,没有发生男传男的情况。4 人出现角膜混浊;在 1 中,双侧混浊非常严重,以至于无法检查眼睛内部。10 名年龄在 8 至 38 岁之间的患者的双侧白内障已被摘除。三名分别在 2 个月、4 岁和 18 个月大时接受检查的人没有白内障;分别在 4 岁、7 岁和 5 岁时复查,显示所有 3 颗晶状体的一个或两个晶状体出现白内障。261540 ) 或 WAGR 综合征( 194072 );同样,也没有一致的发现,即眼压升高、斜视、牙齿发育不全、脐带异常或其他符合 Rieger 综合征的特征(见180500)。

▼ 测绘
------
通过Hittner 等人先前报道的 6 代家族与 ASMD 的连锁分析(1982),Semina 等(1998)发现该疾病与染色体 10q24-q25 相关,lod 得分为 4.8(theta = 0.0),PITX3 基因座区域的标记为 D10S192。

排除研究

在一个大的澳大利亚亲属中,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分离眼前节异常,包括白内障和 Peters 异常,Withers 等人(1999)排除了与染色体 11p13 上PAX6 基因( 607108 ) 的连锁。

在一个分离常染色体显性彼得斯异常的 5 代土耳其家庭中,Berker 等人(2009)分析了 5 个候选基因的 DNA 标记,染色体 2p22 上的CYP1B1( 601771 )、4q25上的 PITX2( 601542 )、11p13 上的 PAX6、16q23 上的 MAF( 177075 ) 和 FOXC1( 6)) 6p25。所有标记都获得了高度负的对数值。对受影响个体的 CYP1B1 和 PAX6 基因进行测序也对致病变异呈阴性。该家族中受影响的个体表现出相对均匀的眼表型,包括视力差、眼球震颤、角膜混浊和虹膜角膜粘连。所有检查的患者都存在斜视(内斜视)和弱视。在所有病例中也观察到小角膜,但没有青光眼和白内障。作者指出,该表型似乎仅限于眼睛,并表明 Peters 异常没有白内障或青光眼,除了眼球震颤和斜视外,还有小角膜,代表了一种新的临床实体。

▼ 遗传
------
Hittner 等人报告的家庭中 ASMD 的遗传模式(1981)和威瑟斯等人(1999)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
在Hittner 等人报告的 ASMD 亲属中受影响的成员中(1982),Semina 等(1998)鉴定了 PITX3 基因中 17 bp 插入的杂合性( 602669.0001 )。在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或 300 条种族匹配的对照染色体中未发现该突变。

Withers 等人先前报道,在澳大利亚大型亲属的受影响成员中,眼前节异常分离,包括 Peters 异常伴角膜混浊、虹膜状角膜粘连、Schwalbe 线移位和白内障(1999),萨默斯等人(2008)确定了 PITX3 基因中 17 bp 重复的杂合性( 602669.0001 )。作者注意到严重受影响和较轻微受影响的个体之间的重复大小没有差异,作者建议存在修饰位点。

▼ 历史
------
费雷尔等人(1982)发现 ASMD 和血型 MN 之间存在联系( 111300 ),lod 得分为 3.48。这种连接会将 ASMD 基因座置于 4q 上;MN 位于 4q28-q31。塞米纳等人(1998 年)发现,Ferrell 等人报告的 ASMD 与 MN 血型的联系(1982)是不正确的。塞米纳等人(1998)指出,这种连锁似乎是由低标记杂合性和缺乏任何可用的侧翼标记来确认的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