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综合征3; ICF3

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综合征-3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儿童时期反复感染和可变的畸形面部特征。 实验室研究表明某些染色体区域存在低甲基化。 其他功能,包括延迟发育,是可变的(Thijssen 等人的总结,2015)。

有关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综合征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阅 ICF1(242860)。

▼ 临床特征

蒂森等人(2015) 报道了来自 4 个不相关家庭的 5 名患者患有免疫缺陷综合征,其特征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并与 B 细胞正常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相关。 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 1、9 和 16 号染色体异常,以及 α 卫星 DNA 和 II 型着丝粒周围卫星的低甲基化。 Kloeckener-Gruissem 等人此前曾报道过其中一名患者(A 家族)(2005)(作为患者 2)和 Braegger 等人(1991)。 该患者父母为土耳其近亲所生,患有坐骨发育不全、肾发育不全、多指畸形和严重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但 T 细胞功能正常。 其他特征包括宫内生长迟缓、小头畸形、精神运动迟缓、传导性听力损失、颅面异常(包括扁平脸、距离过远、内眦赘皮、斜视、短鼻和低位耳朵、尿道下裂和隐睾)。 Kloeckener-Gruissem 等人(2005) 发现该患者后来出现脊柱侧弯、绦虫视网膜变性、智力障碍和疑似双侧局灶性皮质异位。 细胞遗传学和 Southern blot 分析显示,患者 1 号和 16 号染色体存在低甲基化和着丝粒不稳定,但 DNMT3B 基因(602900) 或编码 DNMT3B 相互作用蛋白 SUMO1(601912) 和 UBC9(UBE2I; 601661) 的基因没有突变。 蒂森等人(2015) 指出该患者去世时年仅 26 岁。 Thijssen 等人报告的其他 4 名患者中(2015),所有人都有反复感染,3人有面部异常,3人有胃肠道问题; 只有 1 人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两个家庭有土耳其血统,两个家庭有法国血统; 3个家庭被证实是近亲结婚。

▼ 遗传

Thijssen 等人报道的 ICF3 在家庭中的遗传模式(2015)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Thijssen 等人在来自 4 个无关家庭的 5 名 ICF3 患者中(2015) 在CDCA7 基因中发现了 4 个不同的纯合错义突变(609937.0001-609937.0004)。 这些突变是通过纯合性作图和全外显子组测序相结合发现的。 仅在 1 个家族中证实了突变的分离。 所有突变均发生在保守的 C 端锌指结构域的残基处,但尚未对变体进行功能研究。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 CDCA7 基因的敲除导致着丝粒重复序列的 CpG 甲基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