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矿物质密度定量性状基因座 1; BMND1

Other entities represented in this entry:

  • 包括高骨量;HBM,包括
  • 骨质疏松症,易感性,包括

约翰逊等人(1997) 描述了一个具有非常高脊柱骨矿物质密度的家族,即所谓的脊柱 Z(BMD)。在该家族中,12 名受影响个体的脊柱 Z(BMD) 为 5.54,16 名未受影响个体的脊柱 Z(BMD) 为 0.41。受影响的个体骨骼结构正常,没有其他异常的临床发现。在约翰逊等人的报告的随附社论中。Whyte(1997) 和 Whyte(1997) 指出,高骨量可能是由局部或整个骨骼发生的骨硬化和/或骨质增生引起的。Whyte(1997)指出,术语“骨硬化”是指小梁(松质)骨密度增加,而骨质增生是指骨膜下和/或骨内膜表面骨组织沉积导致的皮质(致密)骨增厚。根据 Whyte(1997) 的说法,至少有 20 个被广泛认可的、

▼ 遗传

为了估计 BMD 的每个测量值和 BMD/骨矿物质含量(BMC) 共同成分的遗传力和可能的遗传模式,Nguyen 等人(2003)测量了来自 107 个核心家庭和复杂家庭的 330 名男性和 413 名女性,年龄在 18 岁至 90 岁之间的腰椎和股骨颈的 BMD 和 BMC。调整年龄和体重后,家庭因素占 BMD 总变异的比例高达 72%。复杂分离分析提供的证据表明,假定的主基因共显性模型最好地解释了 BMD 的遗传模式,并表明共显性主基因模型最好地解释了 BMD/BMC 的遗传模式。

▼ 群体遗传学

不同种族女性的骨密度和骨折率各不相同。大多数报告表明,非裔美国人的 BMD 最高,亚洲人最低,白人居中,但亚洲人的骨折率低于白人。芬克尔斯坦等人(2002) 通过双能 X 射线骨密度测定法对参加全国妇女健康研究(SWAN) 的 2,277 名(腰椎)和 2,330 名(股骨颈)绝经前或围绝经早期妇女的腰椎和股骨颈 BMD 进行了评估。比较了协变量调整前后各种族的 BMD。调整前,非裔美国女性的腰椎和股骨颈 BMD 最高,白人女性次之,中国和日本女性最低。非裔美国女性未经调整的腰椎和股骨颈 BMD 分别比白人、日本或中国女性高 7% 至 12% 和 14% 至 24%。调整后,非裔美国女性的腰椎和股骨颈 BMD 仍然最高,其余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当对体重低于 70 公斤的女性子集进行 BMD 评估,然后调整协变量时,非洲裔美国、中国和日本女性的腰椎 BMD 变得相似,而白人女性的腰椎 BMD 最低。芬克尔斯坦等人(2002) 得出的结论是,非裔美国人的股骨颈 BMD 最高,中国人、日本人和白种人的股骨颈 BMD 也相似。他们还认为,这些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白人女性的骨折率高于非裔美国人和亚洲人。非裔美国女性的比例高于白人、日本或中国女性。调整后,非裔美国女性的腰椎和股骨颈 BMD 仍然最高,其余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当对体重低于 70 公斤的女性子集进行 BMD 评估,然后调整协变量时,非洲裔美国、中国和日本女性的腰椎 BMD 变得相似,而白人女性的腰椎 BMD 最低。芬克尔斯坦等人(2002) 得出的结论是,非裔美国人的股骨颈 BMD 最高,中国人、日本人和白种人的股骨颈 BMD 也相似。他们还认为,这些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白人女性的骨折率高于非裔美国人和亚洲人。非裔美国女性的比例高于白人、日本或中国女性。调整后,非裔美国女性的腰椎和股骨颈 BMD 仍然最高,其余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当对体重低于 70 公斤的女性子集进行 BMD 评估,然后调整协变量时,非洲裔美国、中国和日本女性的腰椎 BMD 变得相似,而白人女性的腰椎 BMD 最低。芬克尔斯坦等人(2002) 得出的结论是,非裔美国人的股骨颈 BMD 最高,中国人、日本人和白种人的股骨颈 BMD 也相似。他们还认为,这些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白人女性的骨折率高于非裔美国人和亚洲人。非裔美国女性的腰椎和股骨颈 BMD 仍然最高,其余群体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当对体重低于 70 公斤的女性子集进行 BMD 评估,然后调整协变量时,非洲裔美国、中国和日本女性的腰椎 BMD 变得相似,而白人女性的腰椎 BMD 最低。芬克尔斯坦等人(2002) 得出的结论是,非裔美国人的股骨颈 BMD 最高,中国人、日本人和白种人的股骨颈 BMD 也相似。他们还认为,这些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白人女性的骨折率高于非裔美国人和亚洲人。非裔美国女性的腰椎和股骨颈 BMD 仍然最高,其余群体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当对体重低于 70 公斤的女性子集进行 BMD 评估,然后调整协变量时,非洲裔美国、中国和日本女性的腰椎 BMD 变得相似,而白人女性的腰椎 BMD 最低。芬克尔斯坦等人(2002) 得出的结论是,非裔美国人的股骨颈 BMD 最高,中国人、日本人和白种人的股骨颈 BMD 也相似。他们还认为,这些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白人女性的骨折率高于非裔美国人和亚洲人。非裔美国人、中国人和日本女性的腰椎 BMD 相似,而白人女性的腰椎 BMD 最低。芬克尔斯坦等人(2002) 得出的结论是,非裔美国人的股骨颈 BMD 最高,中国人、日本人和白种人的股骨颈 BMD 也相似。他们还认为,这些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白人女性的骨折率高于非裔美国人和亚洲人。非裔美国人、中国人和日本女性的腰椎 BMD 相似,而白人女性的腰椎 BMD 最低。芬克尔斯坦等人(2002) 得出的结论是,非裔美国人的股骨颈 BMD 最高,中国人、日本人和白种人的股骨颈 BMD 也相似。他们还认为,这些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白人女性的骨折率高于非裔美国人和亚洲人。

▼ 测绘

在一个家庭中,多名成员骨矿物质密度高,骨骼结构正常,并且没有其他异常的临床发现,Johnson 等人(1997) 发现该性状与 11q12-q13 上的标记存在关联。使用数量性状模型时,在 2 点分析中获得的最高 Lod 得分(5.21) 位于 D11S987。约翰逊等人(1997) 指出 OPPG 综合征对应到同一区域,并表明它们可能是等位基因疾病。

通过扩展约翰逊等人研究的谱系(1997) 和基因分型附加标记,Little 等人(2002) 将标记 D11S987 和 GTC271K22 之间的临界间隔细化为 3 cM 区域。

科勒等人(1998) 指出,常染色体隐性骨石症也对应到 11q12-q13,并评估了该染色体区域,以寻找导致正常人群 BMD 变化的数量性状基因座的证据。在对 835 名绝经前白人和非裔美国姐妹样本进行的连锁研究中,他们发现股骨颈 BMD 靠近标记 D11S987(对应到 11q12-q13)的最大多点 lod 得分为 3.50。因此,负责一种或多种与 11q12-q13 相关的罕见孟德尔 BMD 特征的基因可能在普通人群骨质疏松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邓等人(2001) 对以 D11S987 为中心的约 27 cM 基因组区域中的 5 个标记进行了基因分型,并测量了来自 53 个谱系的 635 个个体的 BMD 和其他性状(体重等)。这些谱系中的每一个都是通过髋部或脊柱 BMD Z 分数低于 -1.28 的先证者确定的。D11S987 的最大对数值为 0.15。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证据表明人类染色体 11q12-q13 上的标记 D11S987 与研究人群的 BMD 变异存在关联。

▼ 分子遗传学

在一个与染色体 11q13 相关的高骨量家族中(Johnson 等人,1997),Little 等人(2002) 发现了 LRP5 基因的突变(603506.0013)。博伊登等人(2002) 在一个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的家庭成员中发现了相同的突变,其特征是高骨量、宽而深的下颌骨和腭环。

水口等人(2004) 对 481 名健康日本女性进行了骨矿物质密度与 9 个候选基因之间的关联研究。他们发现只有 LRP5 与 BMD 显着相关。对 126 名骨质疏松症女性(参见 166710)和 131 名正常对照者进行的后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LRP5 2220C-T SNP(603506.0019) 的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显着差异(p = 0.009)。作者认为 LRP5 是 BMD 决定因素,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 历史

莫里森等人(1994) 报告了染色体 12q12 上维生素 D 受体(601769) 的多态性与脊柱 BMD 之间的联系和关联;然而,Hustmyer 等人(1994)和孔雀等人(1995) 未能复制这些发现。Cooper 和 Umbach(1996) 进行的荟萃分析涉及 16 项研究的数据,发现维生素 D 受体位点与骨密度之间没有显着关联,而 Morrison 等人的数据则没有显着相关性(1994)已部分撤回,被排除在分析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