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K蛋白激酶; MOK

  • 肾肿瘤抗原; RAGE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MOK

细胞遗传学位置:14q32.31 基因组坐标(GRCh38):14:102,224,440-102,305,190(来自 NCBI)

▼ 克隆与表达

高格勒等人(1996) 鉴定出一种可被人肾细胞癌上的自体溶细胞 T 细胞(CTL) 识别的抗原。 Gaugler 等人通过使用自体 CTL 筛选表达 HLA-B7 和肾肿瘤细胞 RNA 的细胞,然后进行锚定 PCR 分析(1996) 分离出了编码肿瘤抗原的 cDNA,他们将其称为 RAGE。 RT-PCR 分析仅检测到在视网膜和多种肿瘤细胞类型中的表达。 一个假定的 RAGE 开放解读码组编码一种 40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并包括 HLA-B7 限制性 CTL 识别的肽。

Miyata等人通过EST数据库搜索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见603014)探针,然后筛选胎儿脑cDNA文库(1999) 获得了编码小鼠和人类 RAGE 的 cDNA,他们将其称为 MOK,表示“MAPK/MAK(154235)/MAK 相关激酶(MRK) 重叠激酶”。 序列分析预测,419 个氨基酸的 MOK 蛋白与小鼠蛋白整体有 84% 相同,激酶结构域有 96% 相同,在结构上与 MAPK 家族的其他成员相似,包括激活环中的 TEY 基序。 Northern 印迹分析在心脏、脑、肺、肾和胰腺中检测到 2.2 kb 的转录物,而在胎盘、肝脏和骨骼肌中的表达量要低得多。 功能分析表明 MOK 磷酸化髓磷脂碱性蛋白(159430)。 免疫印迹分析表明小鼠 Mok 表达为大约 48 kD 的蛋白质。 免疫荧光显微镜证明 MOK 位于细胞质中。 突变分析确定 TEY 基序是激酶活性所必需的,并且该基序可能需要自磷酸化。 宫田等人(1999) 提出 RAGE 抗原可能部分是由于 MOK 的 3-prime 区域通过易位异常插入到不相关的基因中而产生的。

▼ 测绘

通过 STS 分析,Miyata 等人(1999) 将 RAGE 基因定位到 14q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