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苷 5-素单磷酸水解酶缺乏症,由于溶血性贫血

  • UMPH1 缺乏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 嘧啶 5-素核苷酸酶缺乏症,溶血性贫血
  • P5N 缺乏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 P5N 缺乏症
  • UMPH1 缺乏症

▼ 说明

嘧啶 5-素核苷酸酶(也称为尿苷 5-素单磷酸水解酶)缺乏会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其特征是明显的嗜碱性点画和红细胞内高浓度嘧啶核苷酸的积累。 这种酶与铅中毒引起的贫血有关,并可能与学习困难有关。 广野等人(1988) 表明,这种缺陷是继 G6PD(300908) 和丙酮酸激酶(参见 266200) 缺陷之后第三种最常见的红细胞酶病,导致溶血(Marinaki 等人总结,2001)。

▼ 临床特征

瓦伦丁等人(1974) 发现 4 名患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受试者缺乏这种酶。 核糖磷酸焦磷酸激酶严重减少,可能是高浓度嘧啶抑制其合成的副现象。

汉森等人(1983) 报告了 2 名挪威同胞受影响,这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首例病例。 父母是远亲。 两名儿童出现血管内溶血并伴有血红蛋白尿和尿液中铁流失,需要服用铁剂药物。

埃里克森等人(1983) 报道了 2 名受影响的挪威儿童,一对兄妹,并指出 Valentine 等人的第一批家庭之一(1974)出生于挪威。 然而,这种疾病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描述。 红细胞膜磷脂合成紊乱被认为是血管内溶血的部分原因。 能源生产被认为是充足的。

尽管无法通过电泳分离,但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缺乏 UMPH1,而这些患者中保留了正常的 UMPH2 活性,这一事实可证明具有不同底物特异性的 2 个 P5N 同工酶; 参见 191720(Swallow 等人,1983 年;Paglia 等人,1984 年)。 广野等人(1987) 通过色谱法分离了 P5N 的 2 种同工酶,并研究了 5 名 P5N 缺乏症患者的生化特性。 他们发现 P5N-II 具有正常的活性和其他正常的酶学特性,而这些患者的 P5N-I 具有异常特性,包括活性降低。 他们认为,P5N 缺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P5N-I 的异常,可能是由结构基因突变引起的。

德科特等人(1989) 得出结论,核糖核苷酸模式的分析与 P5N 活性的测定相结合,可以提高杂合性诊断的准确性。 大卫等人(1991) 证明了嘧啶核苷酸对年轻红细胞中单磷酸己糖分流的抑制作用。

▼ 分子遗传学

在因 P5N 缺乏而导致溶血性贫血的患者中,Marinaki 等人(2001) 鉴定了 UMPH1 基因的突变(606224.0001-606224.0003)。

Balta 等人在患有嘧啶 5-引物核苷酸酶缺乏症(266120) 的土耳其患者中(2003) 鉴定了 UMPH1 基因的纯合突变(606224.0004-606224.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