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样变性 1型

有证据表明家族性原发性局部皮肤淀粉样变性-1 是由染色体 5p13 上编码制瘤素 M 受体-β(OSMR; 601743 )的基因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点位 表型 表型
MIM 编号
遗产 表型
映射键
基因/位点 基因/基因座
MIM 编号
5p13.1 淀粉样变性,原发性局部皮肤,1 105250 AD 3 OSMR 601743

▼ 说明
------
原发性局部皮肤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征是瘙痒和皮肤抓痕,组织学特征是在乳头状真皮的角质碎片上发现淀粉样蛋白染色的沉积物(Tanaka 等人的总结,2009 年)。

原发性局部皮肤淀粉样变性的遗传异质性

原发性局部皮肤淀粉样变性 2(PLCA2; 613955 ) 是由染色体 5q11 上IL31RA 基因( 609510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初级局部皮肤淀粉样变-3(PLCA3; 617920)是通过在GPNMB基因(突变引起604368)上7p15染色体。

▼ 临床特点
------
Sagher 和 Shanon(1963)在一个俄罗斯犹太家庭的 3 代中发现了 3 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Tay(1971)报道了受影响的母女。

Rajagopalan 和 Tay(1972)报道了马来西亚一个华人家庭连续 4 代的 19 人。发病在青春期左右。皮肤受累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未发生全身受累。至少有 2 份受影响同胞的报告。

英等人(1976)描述了一种可能与其他报告不同的皮肤淀粉样蛋白的兄弟姐妹。

牛顿等人(1985)描述了一个英国家庭。身体体征的微妙与相关瘙痒的严重程度形成鲜明对比。淀粉样蛋白的经表皮清除是一个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抓挠时,患者能够去除丘疹的“核心”,从而减少瘙痒。四代人,据推断,五分之一受到影响。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与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IIA 型相关

PLCA 已被描述为与其他疾病相关,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IIA 型(MEN2A;171400)。MEN2A 中发生的皮肤苔藓淀粉样变与瘙痒有关,尤其发生在肩胛间区域。它被认为是“摩擦性淀粉样变性”的一种形式,并且与感觉异常痛(一种后背神经支的神经病变)有关。RET 基因( 164761.0004 ) 中的cys634错义突变( 164761.0004 ) 在一个患有 MEN2A 和皮肤苔藓淀粉样变性的家族的受影响成员中被发现( Ceccherini 等人,1994 年)。塞里等人(1997)报道了一个家族,其中多个患有 MEN2A 和皮肤苔藓淀粉样变性的成员在 RET 基因( 164761.0003 ) 中有 cys634 到 gly 突变。田中等人(2009)指出,尽管有这些报道,但没有证据表明 MEN2A 中的 PLCA 直接由 RET 基因突变引起;相反,有间接证据表明淀粉样蛋白沉积是次要现象。

▼ 遗传
------
大多数原发性局部皮肤淀粉样变性病例是散发性的。PLCA1 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Arita 等,2008)。

▼ 群体遗传学
------
家族性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在某些人群中更常见,即在中国、东南亚和南美洲(Tanaka 等,2009)。

▼ 测绘
------
台湾家族性 PLCA 的全基因组扫描(Lin 等人,2005 年;Lee 等人,2006 年)在染色体 5p13.1-q11.2 上的疾病基因座上获得了最显着的 lod 分数。

有田等人(2008)将一个巴西大家庭的疾病对应到 5p13.1-q11.2。

排除研究

由于一些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2A 型患者具有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表现,Lee 等人(1996)使用来自 RET 区域的 4 个二核苷酸重复标记对 7 个患有皮肤淀粉样变性的家族进行了连锁分析。获得负对数分数和所有重组频率。因此,他们得出结论,没有证据表明中国家庭与 10 号染色体着丝粒周围区域的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之间存在联系。

▼ 分子遗传学
------
通过对 5 号染色体 PLCA 关键作图区域中基因的候选基因分析,Arita 等人(2008)在一个巴西大家族和其他两个家族(一个来自英国和一个来自南非)的受影响个体中发现了 OSMR 基因( 601743.0001 - 601743.0002 ) 中的杂合错义突变。

通过对台湾患者的 OSMR 基因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PLCA 定位到 5 号染色体,Lin 等人(2010)确定了 3 个新的杂合突变( 601743.0003 - 601743.0005 )。

排除研究

霍夫斯特拉等人(1996)筛选了 3 个家族性皮肤苔藓淀粉样变性家系的 RET 突变,在 RET 编码和侧翼内含子序列中没有发现。他们将此解释为表明在某些 MEN2A 家族中发现的皮肤淀粉样变性和家族性皮肤苔藓淀粉样变性是不同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