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缺陷导致的血栓形成倾向; THPH1

  • 因子 2 缺陷导致的血栓形成倾向
  • 静脉血栓形成
  • 静脉血栓栓塞

此条目中代表的其他实体:

  • 包括预防血栓形成

▼ 描述

血栓形成倾向是一种由遗传、后天和环境诱发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不适当血栓形成的多因素疾病。静脉血栓栓塞最常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血栓脱落并进入肺部,则可能发展为肺栓塞。其他表现包括脑静脉或内静脉血栓和反复妊娠流产(Seligsohn 和 Lubetsky,2001 年以及 Varga 和 Kujovich,2012 年总结)。

血栓形成倾向的遗传异质性

THPH2(188055) 是由染色体 1q23 上的 F5 基因(612309) 突变引起的;THPH3(176860) 和 THPH4(612304) 均由 2q 上的 PROC 基因(612283) 突变引起;THPH5(612336) 和 THPH6(614514) 是由 3q11 上的 PROS1 基因(176880) 突变引起的;THPH7(613118) 是由 1q25 上的 AT3 基因(107300) 突变引起的;THPH8(300807) 是由 Xq27 上的 F9 基因(300746) 突变引起的;THPH9(612348) 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PLAT; 173370) 释放减少相关;THPH10(612356) 是由 22q11 上的 HCF2 基因(142360) 突变引起的;THPH11(613116) 是由 3q27 上的 HRG 基因(142640) 突变引起的;THPH12(614486) 与 20p11 的 THBD 基因(188040) 变异相关。

血栓形成的易感性也与其他基因的变异有关,包括 MTHFR(607093.0003);F13B(134580.0003);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SERPINE1;173360);以及编码纤维蛋白原的几个基因(FGA,134820;FGB,134830;FGG,134850)。SERPINA10(参见 605271.0001)、KNG1(612358)和 HABP2(603924)基因的变异也已被报道。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与 6p25 上 F13A1 基因(134570) 的变异有关。

▼ 临床特征

Miyawaki 等人(2012)报道了一个来自九州岛北部行桥的日本家庭,患有复发性血栓形成倾向。该家庭最初是由 Sakai 等人报道的(2001)。至少有 9 人受影响,跨越 3 代。先证者在11岁时出现复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许多受影响的家庭成员在50岁之前出现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

▼ 测绘

关联待确认

在一项多阶段研究中,Morange 等人收集了 5,862 名静脉血栓患者和 7,112 名健康对照者(2010) 鉴定出染色体 6p24.1 上的一个位点是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感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169713 的 C 等位基因位于 HIVEP1 基因(194540) 的 92 kb 5-prime 处,与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相关,优势比为 1.2(95% 置信区间 1.13-1.27,P = 2.86 x 10(-9))。HIVEP1 编码一种蛋白质,通过结合启动子和增强子区域的特定 DNA 序列,参与炎症靶基因的转录调节。莫兰吉等人(2010) 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结果确定了一个与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有关的位点,该位点位于传统的凝血/纤溶途径之外。

▼ 遗传

一般来说,血栓形成倾向是一种复杂(多因素)的特征。涉及复杂性状的基因大部分是易感基因,而不是代表疾病主要原因的基因,如孟德尔疾病。孟德尔疾病符合可称为孟德尔/加罗德的模型;复杂的或多因素的特征遵循高尔顿/费舍尔模型。阿奇博尔德·加罗德(Archibald Garrod) 提出了由孟德尔化突变引起的生化途径代谢受阻的概念,这是他首次描述并命名的先天性代谢错误。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提出了智力和身材等数量性状涉及多种遗传因素的概念。他的门徒反对孟德尔主义与数量性状的相关性,确实与大多数遗传特征有关。Fisher(1918)表明,数量性状的行为与多个遗传因素的协作是一致的,每个遗传因素都以孟德尔方式表现。

Schafer(1999) 将静脉血栓形成视为一种慢性多基因疾病。

Sakai 等人报道了日本家庭中 F2 突变导致的复发性血栓形成倾向的遗传模式(2001) 和 Miyawaki 等人(2012)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临床管理

Kearon 等人(1999) 提出的证据表明,首次发生特发性静脉栓塞的患者应接受抗凝药物治疗 3 个月以上。

▼ 分子遗传学

Poort 等人(1996) 发现凝血酶原基因(176930.0009) 3-prime 非翻译区中常见的 20210G-A 转换与血浆凝血酶原水平升高和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相关。18% 的血栓家族先证者、6% 的未经选择的连续深静脉血栓患者和 2% 的健康对照中发现了 SNP。

夏穆阿尔等人(1999) 研究了 10 名患有特发性门静脉血栓的欧洲白人患者的因子 II 20210G-A 突变频率。他们研究了 5 名女性和 5 名男性;平均年龄为50.4岁。特发性门静脉血栓中 20210G-A 突变的频率为 40%,而对照组或非特发性门静脉血栓或深静脉血栓患者的 20210G-A 突变频率为 4.8%。

德斯特凡诺等人(1999) 发现 V 因子 Leiden(1691G-A; 612309.0001) 和凝血酶原 20210G-A 均为杂合子的患者复发血栓形成的风险比单独 V 因子 Leiden 携带者高 2.6 倍。莱顿因子 V 杂合的患者存在复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该风险与因子 II 或因子 V 均无已知突变的患者相似。

在一个西班牙家庭中,科拉尔等人(1999) 鉴定了 3 名 20210A 凝血酶原突变纯合受试者,他们的 V 因子 Leiden 也是杂合的。这两种突变的组合增加了较早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然而,即使与 V 因子 Leiden 相关,20210A 凝血酶原突变的纯合状态也需要额外的危险因素才能诱发血栓事件。

Miyawaki 等人在患有复发性血栓形成倾向的日本家庭中受影响的成员中(2012) 鉴定了 F2 基因中的杂合突变(R596L; 176930.0015)。该家庭最初是由 Sakai 等人报道的(2001)。体外 ELISA 研究表明,即使添加肝素,突变型凝血酶原也不会与抗凝血酶(SERPINC1;107300) 形成复合物。凝血酶生成测定表明,突变型凝血酶原活性低于野生型,但其在重构血浆中的失活极其缓慢。宫胁等人(2012) 的结论是,虽然 R596L 突变体凝血酶原的促凝血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抗凝血酶:凝血酶复合物受到相当程度的损害,导致凝血持续促进。研究结果表明,R596L 是一种功能获得性突变,导致抗凝血酶抵抗,并赋予血栓形成的易感性。这种突变体被称为“凝血酶原Yukuha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