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买保险这件事儿上的理性程度有多大?

如前面几节所述,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导致了人类的有限理性,一是环境的不确定性,二是人类的认知能力限制。
环境是非常宽广的,人一生需要做出的决策也是领域宽广的,但人的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经历经验和计算能力等都是有限的。俗话说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就是督促人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亲身体验来提升自己对环境的认知,进而提高理性程度和决策质量,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即便真的做到了“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对环境的认知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程度,社会历史久远,科技则日新月异,人类的认知总是有限的。
可见,在环境复杂多变、个体认知能力不足的当下,人们的决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但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人们的理性程度是有领域性的。
通常,在自己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域,认知能力较强,理性程度较高;反之,在自己不经常接触和研究的领域,认知能力较弱,理性程度较低。
此外,如果某项决策经常发生,或该类决策的频率较高,则人们的经历经验会比较丰富,理性程度也较高;反之,如果某项决策是小概率事件,甚至一生也碰不到几次,理性程度就比较低。因此,下面按“是否工作领域”和“决策频率高低”两个维度来分析理性程度的差异。
一、在自己工作领域的理性程度较高
从经济发展来看,全球经济之所以在工业革命后飞速发展,主要动力之一就是分工、专业化和(国际)贸易,而分工和专业化意味着每个个体工作领域的独特化和狭窄化,这自然会导致人们对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认知程度。
个体通常在其工作的领域是专家,在该领域的决策中相对比较理性化。例如,在方便面工厂工作的工人,对方便面的安全卫生程度比一般人更加理解,进而可以做出更理性的方便面购买决策。在医疗领域工作的医生,对疾病治疗比一般人更加专业,可以做出更为理性的治疗方案决策。核能专家对核能的危险性更为理解,对是否应该建造更多核电站可以做出较为理性的决策,等等。
但是,一旦个体跳出自己的工作领域或相关领域,其认知程度就会大幅下降,甚至会因为其在自己专业领域钻研太深,而导致其对其他领域的认知能力下降,不及常人。例如,我们会看到各类专家的存在,但专家也是分领域的,跳出其熟悉或擅长的领域,专家也是“盲人”。
我曾经听过一场报告,报告人是北大著名法学教授,其开设的课程在北大极受欢迎,需要到千人礼堂去开课,但仍然无法满足同学们的选课需求,他还有大量的社会兼职,备受社会尊重,他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有一天,他夫人打电话让他在下班路上买点葡萄回家,葡萄买回家后,却被老婆大骂一顿,说他只懂法学,其他一窍不通,连个葡萄都不会买。”
二、决策频率越高,理性程度越高
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些决策是我们经常需要做出的,决策频率很高,如买菜、买面包、到哪家小饭馆解决中餐、到哪家服装店买衣服、到哪个肉店买肉等。对上述决策来说,由于决策频率很高,人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购买和商品使用经验,大脑中形成了不断修正后的成熟看法,因此可以说,这类决策的理性程度是很高的。
当然,人们也会遇到新店开门、新产品上市,新品牌推广、销售渠道发生变化等情况,此时,决策难度增加了,容易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但总体而言,我们仍然可以认为,决策频率越高,理性程度越高。
反过来说,对决策频率很低的事项,如考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和谁结婚、买哪里的房子、买什么样的房子、是否考研、考什么专业、大学毕业找什么工作、工作一年是否要离职、是否创业、该做什么风险投资、是否要将自己的存款投入股市、是否购买保险、买什么保险、买哪家公司的保险等,这些决策每个个体都很少经历,有的决策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这导致人们在面临上述决策时严重缺乏经验,认知能力严重不足,理性程度自然也就很低。
以大学选专业这个一生一次的重要决策为例,绝大多数考生在高考前都将自己的时间全部投入在学习书本知识上,剩下的时间能玩就玩一会儿,目标非常清晰,就是高考分数要尽可能高,以便上尽可能好的大学。但大学学什么专业这件事情,除了听到父母偶尔谈论自己的工作之外,可能再无其他信息来源。自己已经被高考这件事情压的喘不过气来,根本就没有心思去琢磨大学专业这件相对遥远而又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便曾经听到什么信息,也很难入耳,更不会主动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多数考生都会陷入极度纠结的状态,这其实就是环境高度复杂,自己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的必然结果,其决策必然是有限理性的,而且非理性程度极大。
三、保险决策的理性程度
1. 投保决策的理性程度
从上述两个维度来看,首先,从工作领域来看,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不从事保险工作,不可能是保险领域的专家,对风险和保险的认知能力相当有限;其次,从决策频率来看,短期保险的决策频率通常是一年一次,长期人身险的决策频率往往是一辈子一次或有限的几次,决策频率很低,导致个体缺乏相关的经验或体验。由此可以推断,投保决策的理性程度往往很低。
从不同投保主体来看,由于企业通常只购买短期保险或主要购买短期保险,购买频率相对个人较高,企业投保决策的理性程度与个人投保决策相比要大一些。
此外,如后面的第三章所述,理性投保决策要求投保主体具有与保险公司完全一致的风险评估结果(假定保险公司可以准确评估风险),而得到这一风险评估结果需要搜集大量的风险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这一点要求极高,绝大多数投保主体都不具备风险信息搜集和统计计算能力,导致投保主体的风险评估结果很难与保险公司的风险评估结果一致,进而导致更低的理性程度。
2. 承保决策的理性程度
承保决策是保险公司做出的,而保险公司的专业工作就是定价、销售、核保和理赔等,由于积累了丰富的定价、核保和理赔经验,保险公司的承保决策往往比较理性。
但是,如后面几章所述,保险公司的承保决策也存在一定的非理性程度,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保险公司同样有风险信息搜集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经验数据少、承保标的少,难以满足大数定律的险种而言,保险公司同样无法准确评估承保风险,进而导致其承保决策也存在一定的非理性状况。第二,由于股东与管理层、核保师的利益不一致,如股东可以通过分散化投资来实现风险分散,而管理层和核保师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或分散化工作来分散自己的职业生涯风险,于是,管理层和核保师既可能会做出比股东更加风险厌恶或保守的承保决策,也可能由于道德风险而做出更加风险喜好甚至欺诈性的承保决策,导致公司行为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